这是一间青石垒就的大厅。长约四丈,宽一丈有余,高两丈不止。在火光里,麻七爷看到大厅的四壁上有波浪式的纹络,有朴拙的石雕刻画,穹顶有阴阳八卦状的刻雕,而正面是一座紧闭的素体石门。
大厅里空无一物。
慕自行说道:“这是停椁殿,便是当年墓主人入葬时临时停放棺椁的地方,开了这扇石门,便是第三道拱券所在了。”
他正自说着,麻七爷就听见有“沙沙”的声音响在耳边,慕自行急道:“不好!你踩着漏沙的机关了!”麻七爷拈脚一看,脚下顶出一块凸石,正是机关的中枢!
慕自行三步并作两步,腰中缠绑的一根铁制飞抓头绳索已迅速荡出,正抓在石门顶端的缝隙间。
他一回头伸出右手就搭上了麻七爷的肩头,两人骤然离开地面而悬至半空。而大厅已被从西面墙上隐秘的细孔里涌出的白沙埋入了半拉。如果不是躲的及时,恐怕两人的此行就此了断了。
“这沙子将石门埋掉了一半,门却该如何去开?”麻七爷连喘带说。
“别慌。你没看到这石门的顶部有一块暗藏的翻板吗?这才是翻沙之后的入口。”
原来,战国后期的燕人讲究墓室里需有灯火长明。那个时候,人们的科学知识十分匮乏,根本不懂得在封掉墓室后没有了足够的氧气,任何形式的灯火都不会持续燃烧。他们只是相信人在死去之后灵魂会永生不灭。因此,每隔数月或一年,就会有墓主人的长子、也就是唯一掌握开启墓道方法的人物,来此加添油脂。在当初设计机关的时候,惟恐沙漏一处发生意外再也不能正常进入墓室,便在这道石门上设下一处翻板,好教来添加灯油的人即使在沙漏启动以后也能照例完成使命。老先人百密一疏,却注定让慕、麻二人在此得手。
二人一前一后,爬过翻板后的空挡,麻七爷又续上一支火把,只是向前行了几步,便可以看到第三道拱券———呈西北窑洞式的当门石材体建筑在眼前巍然耸立。
这道拱券后,就是墓室的中心前梁殿。
(1)孙殿英:旧中国西北军一部师长。1928年清东陵盗墓始作俑者。
第一卷:迷途J
第一卷:迷途J
就着火光,麻七爷看到,有七、八具人形骸骨零落在窑洞的石阶之下。他不由心中暗道:“这慕老头说的果真不错,看来修建此墓的人没几个能够活着出去。可是,”他又想:“这些尸骨难道不可能是早年来这里盗墓的同行留下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