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兰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兰兰文学 > 浮夸盛世 > 第118章 波折承大位

第118章 波折承大位

斥侯发回信号,表示已见到目标,谷中伏兵准备就绪。)?微)趣:·小¢说}1t {?首÷发¨-

一队人马从远处奔来,渐近了才发现,岂只一队人马,根本是一支军队,旗号不明,欲过这山谷。

谷中伏兵不急于出动,待军队全数入谷,突然呐喊四起,旗帜摇动。谷下军队知中伏了,吓得人仰马翻,想要后撤,后路已被堵住,想往前冲,前方似有大队人马冲来。惊慌一阵,更觉怪异,山谷上的伏兵未见攻击,不似要歼灭他们。

待到对面的人马赶至,领军者才看了个明白,设伏的乃是晋王。

“哈拉和林城小,住不下这么多人,堂兄带来的人是不是多了点?”甘麻剌骑着马问。

安西王阿难答无话可说,他的阴谋都被人撞见了,还被困在山谷里,只得认栽。但又不甘心,气呼呼望向个女人,这个女人是他的母亲忽推大妃。

“我们担心诸王不服新汗,所以才带上些人马保护新汗。”大妃说。

新汗是谁,还没推选出来,他们保护谁?不过托辞。这点到不用说破,甘麻剌也看向个女人——他身边的秦贞。

“这到不必了。”秦贞说,“伯颜等几位大臣早有准备,多谢安西王和大妃好意。忽里勒台大会已经开始,两位还是丢掉多余人马,这样快些。大会不等人,错过了总不好吧!”

“也是。”忽推怨气暗涌,但瞥见谷上军队,受制于人,只得忍下。

哈拉和林城中,忽里勒台选汗大会已经开始,虽然还有少数宗王未到,但已不用再等。

会议一开始便极不顺利。不忽木搬出忽必烈遗命,宣布铁穆耳为汗位继承人。众人哗然,阔阔真等惊喜不已,也有不少人不相信此遗命。

“合汗临终前只有你们三人在场,合汗已死,你们三人说什么就是什么吧!”不服的宗王开始起哄。

“铁穆耳有多少资历,他能做合汗?我看是你们三人假传遗命,只想立个年少的,好继续掌控国政!”

“我看也是!忽里勒台从来都是宗王推举合汗,什么时候轮到外姓人指挥我们该立谁了?”

宗王你一言我一句,铁穆耳沉默坐着,阔阔真心慌不已。

忽地一声拔剑脆响,震住诸王。伯颜执剑于铁穆耳身旁,此举是个信号,殿外怯薜即刻入殿,围住众人。诸王惊恐,质问伯颜何意。

玉昔帖木儿捧出皇太子大宝。不忽木厉声道:“合汗生前已将皇太子大宝赐予铁穆耳,合汗意属何人难道不够明确?尔等怀疑到是何意?臣等受重恩,当图报,今日纵使一死,也要完成合汗遗愿!铁穆耳,黄金家族嫡脉,他不当立,尔等欲立何人?”

宗王迫于当前形势,一个个忍住不言。阔阔真有底气了,原来合汗早已安排好一切。

铁穆耳对母亲低声说:“儿子大概明白皇爷爷为何要召集诸王大会了。皇爷爷是要他们现形,谁支持我,谁反对我,在这会上一目了然。”

阔阔真微笑赞同,“那就好好看,将来定要收拾他们。”

有宗王对道:“虽有皇太子大宝,但合汗毕竟没给册封,而论嫡脉,还有晋王甘麻剌。”

宗王皆赞同,甘麻剌并不在此,他们不认同铁穆耳撇开兄长,单方面宣布即位。甘麻剌仍然去向不明,铁穆耳和他的支持者十分为难。

正当时,突然有报,晋王、安西王到。殿中众人无不惊愕,来得真是时候。而且两位素无往来的宗王居然同时到达,其间发生了什么故事令人遐想。

阔阔真紧张得抓紧袍边,秦贞和忽推在一起,她们难道达成了共识?

宗王见着甘麻剌,皆呼喊起来,他们不一定支持甘麻剌,但可借此反对三位顾命大臣为代表的至上皇权。

此状况不可久持,必须让甘麻剌立即表明态度。玉昔帖木儿说道:“汗位悬而未决,拖延易生争执,殿下身为宗室之长,说句话吧!”

这话是对甘麻剌所说,一切皆在他的态度了。铁穆耳已不能再坐,不自觉地站起来,望住兄长。

甘麻剌偏头看向秦贞,秦贞向他点头鼓励。晋王迈步来到铁穆耳面前,兄弟俩坦然相对,是继续做兄弟,还是如他们祖辈那般成为仇敌,只在一念。

“臣愿北面事之!”甘麻剌向铁穆耳跪拜。

大殿内寂静了那么一刻。

铁穆耳紧张的面容上终于露出笑意。

三位顾全大臣率先山呼,群臣响应,“万岁”之声不止。

皇孙铁穆耳由此即位为汗,汗号完泽笃,中国史称元成宗。

哈拉和林发生的一切迅速传回大都。内侍、宫女口耳相接,传入陶子瑛耳中。陶子瑛已经有所决断,去向一所无名宫殿。

宫里有个女人正喊叫着。得知忽必烈驾崩,南必一直嚷着要出去,她是皇后,按祖制,先汗去逝,新汗尚未即位之时,当由皇后监国摄政。但她却被监禁在此,心中怎不恼怒?

陶子瑛下令开锁,她进去了。宫时满地都是南必摔碎的杂物,她脾气暴躁,没人敢进来打扫。

见到陶子瑛,南必愣住。“陶尚宫,你来接我出去?”陶子瑛是她的人,来此当然是好事。

“奴婢是来告知娘娘,新汗已经即位。”陶子瑛还维持着表面的恭敬。

“谁是新汗?没有我参与忽里勒台,他们竟敢选汗?”南必叫道。

陶子瑛冷冷发笑,对两侧宫女吩咐,“娘娘已经疯了。你们还愣着干什么?”

“谁疯了?你说谁疯了?”南必指住陶子瑛,“陶氏!你要干什么?你要背叛我?”

两侧宫女应声,一齐上前制住南必。

南必奋力挣扎,但哪挣得过这么多双手,不一会儿便被绑了个结实。陶子瑛让宫女都退下,她步步逼近,南必这才感到恐惧,但手脚都被绑住,逃不掉了,只能不住后挪。

“陶氏!你要干什么?我要是倒了,你也跑不掉!”南必喊,“宫里无人不知,你是我的亲信,是我的眼睛和耳朵!”

“娘娘说得没错,所以奴婢才要自救。奴婢不想和娘娘搭一条船了。”

“你要投靠阔阔真?”

“是的,三世子已经即位为新汗,太子妃将成为皇太后。良禽择木而栖,你说对不对,娘娘?”

“呸!”南必反笑,“你敢投靠阔阔真?知道自己对她做过什么吗?她的儿子答剌麻八剌就是你害死的!阔阔真不会放过你,她会将你千刀万剐!”

“嘘!”陶子瑛将食指压上南必的嘴唇,“奴婢献策谋害二世子的事,只有娘娘知道。娘娘不说,皇太后怎会知晓呢?”

“你以为我会不说?”

“当然,娘娘一定会拖人陪葬,一定会将此事告诉皇太后的,对吧?所以,奴婢今日来,便是请娘娘闭嘴。”陶子瑛说着,解下女官服上那条飘逸的腰带。

南必脸色惨白,大喊来人,但紧闭的殿门无人应答。陶子瑛以腰带圈住南必颈脖,死命勒紧。南必虽被绑了手脚,仍有挣扎,双腿蹬踢,但渐渐的软下了力气。

“我服侍合汗,你却始终只让我做宫女,半个封号不肯给,你说你该不该死?”陶子瑛紧收腰带,狠狠说,“不过这样也好,没做成妃嫔,就不用出宫。以后这宫里由我呼风唤雨,还得多谢你啊,娘娘!”

陶子瑛松开腰带,南必睁着不甘心的双眼倒了地上。陶子瑛斜目瞥视,系好腰带,整理了女官服,轻“哼”了声,跨出殿门。

忽必烈驾崩数月后,新合汗的车驾从哈拉和林返回大都。先汗的妃嫔已送出宫外,皇宫布置一新,女官陶子瑛率众宫人迎接新汗。

☆、终章沧海寄余生

铁穆耳虽即位,但对朝中格局未作大改变,基本维持忽必烈晚年的安排。另外,大封宗室,以示隆恩,包括那些曾在哈拉和林反对过他的宗王都得到了封赏,一时谢恩声四起,提心吊胆害怕被清算的宗王们也放下戒心。不过铁穆耳并不信任他们,留下重臣伯颜、玉昔帖木儿等驻守漠北。此外,又使兄长甘麻剌常驻漠北,以保北境长治久安。铁穆耳又封母亲阔阔真为皇太后,庶母秦贞为皇太妃,供养宫中。

阔阔真已掌握宫中大权,闻南必畏罪自尽,不禁大惊,再三查证,确实是自尽,才稍放下心。不过却也遗憾,亏得她自尽了,不然以其恶行,不会使她死得这么痛快。

由于在汗位悬而未决时,及时通风报信,陶子瑛在皇宫换了主人之后,依旧是宫廷最高女官。阔阔真清楚陶子瑛是什么人,她是个见风驶舵的小人,但小人有小人的好处,这些人为主人办起来事也是尽心尽力,干净利落的。眼下宫里还住着位让人不省心的皇太妃,她还不能丢弃小人。

秦贞的存在一直如一根刺扎在阔阔真心头,回想起她如何分割了丈夫对自己的爱,阔阔真仍大恨难消。以前为了照顾孩子,为了对付南必,才勉强与她共处这么多年,如果还要与她太后、太妃继续相处下去吗?秦贞可不是一般女子,她曾策划刺杀阿合马,也曾阻止安西王夺位,做过许多奇事,这样的女子在身边,阔阔真怎放心得了?虽然宫里以皇太后为尊,但以秦贞之能,岂会屈居人下?

“娘娘,皇太妃娘娘送来请柬,明日请娘娘园中品茶。”宫女送上帖子。

阔阔真翻了翻,没耐性看。皇太妃相请,她虽贵为太后,也不好拒绝,这个面子还要给。可心烦的是,猜不透秦贞用意。现在阔阔真总觉得秦贞每做一件事,背后总有深远目的,让人摸不到深浅。这大概就是疑心病吧?所有身在高位者皆会患的病。

“秦氏突然请我品茶,有何目的?”阔阔真询问陶子瑛。

陶子瑛慢悠悠说:“只是品茶而已,娘娘想多了。宫中生活多是无趣的,后妃间相互邀请,今日品茶,明日看戏,都是常事。宫里还是娘娘作主,秦氏耍不出花样。”

“话虽如此,但秦氏诡计多端,我怎放心得了?”

“娘娘如果不放心,也好办。明日品茶到是个机会……”

陶子瑛给阔阔真说了计谋。皇太后惊住,但也赞同,就按她的话办。

她们只当是场密谈,却不知被个无意间路过的白头宫婢听见。白头宫婢手捧一叠衣裙,像是浣衣局派来的送衣人。听见她们对话,先到有一惊,随后老练地沉下气,交还衣裙后,便直去秦贞宫中。

秦贞正为明日的品茶会忙碌着,她亲自准备茶点,虽不是最好最美味的,却是自己的心意,但愿阔阔真能满意。她们之间尽管恩怨重重,可也毕竟共了患难,最后一次与她相见,总不能马虎。

宫女突然来告:“娘娘,有个浣衣局的宫婢一定要见娘娘,都说娘娘没空,她就是不走。”

如果是浣衣局的人,说不定还是旧相识,或许是遇上难处了,才来见她,能帮就帮。秦贞许她进来。

宫女带进一位满头白发的人,秦贞诧异,不记得浣衣局有这么高龄的洗衣奴啊!待白头宫婢行完拜礼,略擡了头,秦贞立刻将她认出来,浣衣局里的人她忘记谁,也不会忘记这个人。“局使?”秦贞惊,明明是局使,怎成宫婢了?

老宫婢羞愧得又叩头,“早已没有局使,如今只有宫婢金氏。老奴有罪,对不起娘娘!”

“事已过去多年,我怎会怪你。”当年局使虐待她们确实可恶,但她已落魄如此,秦贞也不想追究了。

“娘娘宽宏大量,老奴谢谢娘娘不罪之恩!”金氏再拜。

“你来见我,必有事吧?”

“是,娘娘!”金氏跪行,靠近秦贞,“娘娘,老奴无意间听了件大事!”她凑近秦贞耳边,将所听之事一句不落地告知。

秦贞听后沉下脸色,问道:“你想要什么?想恢复职位吗?”

金氏答道:“老奴这把年纪,想服侍娘娘也力不从心,只想着能出宫养老。望娘娘成全。”

“只是如此吗?好,我到可以成全。”秦贞说着,陷入沉思。

转眼明日已至。园内,皇太后、皇太妃赏花品茶,二人相互礼敬,气氛融洽。

“妹妹,昨日我偶听得衣锦还乡的故事,想起妹妹故乡甚远,妹妹如今贵不可言,为什么不回乡看看呢?”阔阔真如同无意间地说起这事。

秦贞笑答:“我哪还有故乡?姐姐有所不知,故乡早已物是人非,已不是我的故乡。我在北方已经住惯,不想回去。”

“原来是这样,那就不强求妹妹。”阔阔真也笑。突然,手没握稳,茶碗翻了地上,瓷碗摔碎,茶水也溅湿两人裙边。

“姐姐怎这么不小心?还不快收拾了!”秦贞对宫女吩咐。

阔阔真目光闪烁,左顾右盼。秦贞笑对,“姐姐在等什么?”

见迟迟没有动静,阔阔真心中大怨,陶子瑛怎么办事的?她安排的人呢?又听秦贞发出此问,便知暴露了,索性拍桌大喊:“陶尚宫!陶尚宫!”但无人响应。等了少许,有宫女慌里慌张来报,陶子瑛溺毙池中。阔阔真大骇,盯着沉稳品茶的秦贞——这个女人到底不简单。

秦贞放下茶碗,慢慢道:“陶子瑛这人如何,姐姐和我都清楚。念及她与我同是浣衣局出来的姐妹,我多次原谅,可最终她还是酿成大祸。姐姐也曾说过,陶子瑛挑拨我们姐妹关系,这样的小人留不得,姐姐说是不是呢?”

她全知道了!阔阔真暂时没了主意,但她也没说破,给自己这个皇太后留了几分颜面。看来以后得与这个女人斗下去,或明斗,或暗斗,以后宫中生活精彩了。

她这般想,怎知秦贞却说:“今日准备茶点,是为向姐姐辞行。”

“什么?”阔阔真惊讶。

“我将离开大都,到远方去,以后恐怕再难与姐姐见面。”

“你不是说会留在北方吗?”

“是啊!我要到更北的地方去。甘麻剌即将回漠北的王府,我也会同行,合汗已经准许了。”

“什么时候走?”

“就在今日。”

阔阔真更惊,她完全没有准备,想了想,叹道:“怎这么急?我完全不知此事。多留几日吧!我好为你饯行。你我相伴多年,无论恩恩怨怨,情谊总是有的。”

“恩恩怨怨就让它到今日为止。”秦贞说道,“甘麻剌今日启程,我不会多留一日。”说罢,即刻向阔阔真行礼告别。

阔阔真莫名失落,却也不再多留,随她去吧!

秦贞就此告别众人,离开花园,离开宫殿群落,穿过笔直幽长的石板大道,直向宫门。

宫门外,晋王的车马已等着她了。秦贞见着正与马夫交待事情的甘麻剌,他的王妃和儿子在他身旁。甘麻剌转身便望见了她,他对秦贞笑,并且那样欣喜。秦贞也笑了,大步走去,与他们在一起。

甘麻剌带上妻儿向秦贞行礼,秦贞与他们一同上车。在宫里耽误太多时间,今日走不远了。

晋王妃怀里的婴儿不哭不闹,行是乖巧。这是甘麻剌的儿子,也是她的孙子,她还不知道他的名字呢!抱了过来,问道:“孩子叫什么?”

王妃回道:“叫也孙铁木儿。”

秦贞笑,逗起孩子来。

车马不多时便出了城,城外成群结队的逃荒难民断住了道路。晋王府的卫队冲上前驱赶难民。

秦贞拨开窗帘见了,纳闷哪来的难民。府也感到棘手。

甘麻剌和王妃见他们可怜,便想散些财物。

一位老妇人领了施舍,念着佛号道谢。晋王妃也是信佛的,见老妇人信佛,便多问了句,修的哪宗哪派?老妇人答道:“草民修的白莲宗。”

白莲宗就是白莲会,朝廷禁止的邪宗左派,这老妇人当是不知禁令才敢说出口。甘麻剌欲训斥,秦贞阻了。不让他们信教,有个寄托,难道要他们造反?况且都是命在旦夕的难民,何必为难他们?

难民如此之多,他们随身带的财物哪够施舍,还是早些上路得好。即令卫队驱开灾民,清出条路。王府的车马从衣衫褴褛的灾民身旁驶过,甩远了他们。秦贞始终放心不下,透过车窗回望那些人,渐渐远去的佝偻身影形同鬼魅。他们就是这个国家的阴影,盛世浮生,繁华下的阴影,高高在上的人永远见不到,也不会去搭理。这个帝国、这个王朝将要去向何方,自己管不着了,她只知道自己正往北去,真金的太平之梦已经交给后继者,就由后继者去实现吧!

☆、后记

每次写后记都有一股不知所言的感觉,实在不知道该交待什么,但写后记好像已经成了小说惯例,不写就像没写完一样。既然如此,我还是要惯例一下。本篇只说两大问题:我为什么要写这个故事?我为什么要如此塑造人物?

先说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写这个故事?

其实没什么好说的,凡是我选的题材,首先必须我对它有兴趣。有人很诧异,为什么要写蒙元,题材太冷,而且蒙元很不讨好,写出来没人看的。我到不在意,我选的题材向来都很冷,本来就是个写什么都没人看的透明,也不在乎冷不冷了,自己开心就好。

不过写蒙元,特别是元初这段历史,下笔时确实有些棘手,因为牵涉到敏感历史问题。宋元战争始终是个绕不过的槛,如果对场战争进行批判,会被扣上大帽子,什么挑拨啊、什么抹黑啊、什么大民族主义啊!但如果追随主流,歌颂这场战争,依然会有人喷,诬蔑民族英雄、歌颂屠夫、洗白侵略者!我并不喜欢靠争议搏眼球,也反感这样做,所以选择回避这段历史,所以大家会在文中看到我极少提到宋朝。以后我可能会专写这段历史,但在这部以元为视角的小说中我不会写,因而大家更多看到的是元帝国与另几个汗国的矛盾。元帝国与以窝阔台汗国为首的几大汗国的矛盾其实是新俗与旧俗的矛盾,这段历史比起宋元战争也更符合我要表达的主题。

我写的其实是元初时,蒙古这个民族在文化十字路口上的反应。当然,本人水平有限,写不了这么深刻,而且也不想写深刻了(普及为主嘛)。这本书原名叫《半生戎马》,半生戎马半生闲,此话用在蒙古身上到很适合,那个时代,蒙古正处于“戎马”与“闲”之间。保持旧俗,还是迎向汉化,是不管情不情愿,必须做出的选择,对这两种观点,我都给予尊重。所以我着重表现汉法派(以真金为代表)忧国忧民的美德,以及他们欲通过改革开创太平盛世的美好愿望。而对于坚持旧俗的另一派(以海都为代表),我也不愿如其它作品那般贬低他们,把他们塑造成逆潮流而动的小丑。在我笔下,海都是倔强奔驰于草原的骏马,是不愿住进名为“宫殿”的黄金鸟笼的雄鹰。

当然,也不可能全都是黑白分明的两派,必有夹于两派之间的人。所以才又有自以为遵守旧俗,实则在不知不觉间已接受新俗的那木罕,以及摇摆在两派之间寻找政治平衡的忽必烈等角色。角色问题后面会详谈,第一个问题就到此了。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要如此塑造人物?

承接上文,既然本书有如此历史背景,自然少不了众多历史人物。是小说,免不了虚构,真真假假掺和着写,是我写真历史背景小说的一大习惯。篇幅有限,不挨个说了,打包批发。

真金与那木罕。历史这两兄弟确实因储位问题产生过矛盾。对真金,我的态度是将其完美化,但做得不成功。一方面想把他塑造完美,一方面又想保持他历史上的文弱温顺,搞得大家都对他喜欢不起来了。相反,不那么完美的那木罕却更受欢迎,那木罕的成长和觉醒过程牵动大家的心。和真金相比,那木罕的形象比较颠覆历史,书中的那木罕最终看淡名与利,而历史上的那木罕对储位还真有些执着。

在这里补充件事,在某章情节中,那木罕因为看不懂汉字,命令大臣用蒙古文写上疏,后来被忽必烈痛斥。其实他被骂得真冤啊!事实上在元初,官方文字本来就是蒙古文,大臣的上疏就是用蒙古文写的,那木罕不存在看不懂的问题。我之所以作了改变,是为出突汉法派的重要性,为了彰显改革必要。

海都与忽必烈。海都的形象颠覆吗?不!尽管《元史》上不厌其烦地称他为“叛王”,但海都真的叛了吗?海都从来没有臣服过忽必烈,怎么能说叛呢?忽必烈即位时,就有众多蒙古宗王不承认忽必烈的合法性,因此才有蒙古帝国的分裂。只不过后来海都建立的国家被灭了,史官位才大胆称他为“叛王”,甚至到了逢海都的名字,必加“叛”字的地步。这种反复强调本身就是一种欲盖弥彰的行为,我所做的不过是想还原海都的英雄形象而已。至于海都本人,在那个成吉思汗的子孙都住进宫殿的时代,他还坚持着游牧生活,仅这种精神就值得敬佩。

而忽必烈的形象则大大不同于常见印象,在许多作品中,他是开明君主,但在我笔下则主要展现他的另一面。首先他是帝王,要保住尊至之位;其次他是个政客,要平衡朝中势力。因此大家在书中看见忽必烈施展权术,甚至连儿子都要利用。其实这也谈不上颠覆。忽必烈得位不正是事实,只是现在很少有人追究这个问题,这根软肋一直是窝阔台汗国攻击他的把柄。任用阿合马等奸臣也是事实,以忽必烈的智慧不可能被蒙蔽,因而故意放纵的可能性更大。

安童、阿合马、卢世荣、桑哥。以前在书评区说过,安童其实一直是真金这边的,并未支持过那木罕,安童也确实被派到过西北辅佐那木罕,后来与那木罕一起被俘。在被海都拘禁期间,安童确实在海都手下做过官,这是事实,忽必烈因此事对安童耿耿于怀(朕的丞相不纯洁了……)。而在我的书中,安童形象更加完美,以“忠臣不事二君”为由拒绝海都,将任官一事编为诬陷,再加上最后凄凉的结局,令人惋惜啊!

后面三个都是安童的政敌,无论在书中,还是历史上,他们都是坏人,这三个人是忽必烈精心培育的三朵奇葩。阿合马没什么可说的,元代和珅,奸臣巨贪。卢世荣有点冤,他其实是桑哥推荐上来的傀儡,幕后掌实权的是桑哥。桑哥也没什么可说的。这三人有个共同点,都是忽必烈一手扶植起来,又一手消灭掉。走狗命运就是这般,平时喂饱咬人,到了冬至,宰了下锅。

说一下虚构人物,这里就只说秦贞和珊丹。我不希望她们的友谊陷入一般宫斗剧姐妹反目成仇的俗套,世间还是有真友谊的,她们相互帮助,共渡难关,都以生命去保护对方,以至于都被人看出百合情结了……我让她们数次结拜,以影射三次结拜的铁木真和扎木合,而她们又走了与那两位不同的路。

另一方面,她们都身藏血海深仇,但对仇恨的态度完全不同。珊丹要的是快意恩仇般的手刃仇人,她策划数次刺杀,后却因仇人的儿子变得彷徨,幸而她与那木罕各退一步,得了圆满。秦贞则另有想法,她不热衷于报仇,只想安定过日子,她渴望太平盛世,这样像她这般奴籍出身的人才有好日子过。遇上真金后,这种渴望被激发出来,并成为理想,所以她放弃远走高飞,希望真金成为圣君,开创盛世。这种理想并不属于她一人,而是千千万万人共同的愿望,这些理想都寄托在真金身上,当真金死后,一切都不存在了。所幸结局并不悲,离开宫廷后的秦贞或许会与早隐居起来的珊丹相遇,继续她们的友谊传奇也说不定。

结局中出现的因黄河泛滥而逃来的灾民,以及信白莲宗的老婆婆,都是在暗示元末历史,帝国的结局。元末,“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白莲教红巾军起义,王朝终结。有元一代不及百年,是盛世,还是浊世,就由我们后人来评说吧!

“话虽如此,但秦氏诡计多端,我怎放心得了?”

“娘娘如果不放心,也好办。明日品茶到是个机会……”

陶子瑛给阔阔真说了计谋。皇太后惊住,但也赞同,就按她的话办。

她们只当是场密谈,却不知被个无意间路过的白头宫婢听见。白头宫婢手捧一叠衣裙,像是浣衣局派来的送衣人。/?小??×说§:C%¤M*S¢D| @首?}发&听见她们对话,先到有一惊,随后老练地沉下气,交还衣裙后,便直去秦贞宫中。

秦贞正为明日的品茶会忙碌着,她亲自准备茶点,虽不是最好最美味的,却是自己的心意,但愿阔阔真能满意。她们之间尽管恩怨重重,可也毕竟共了患难,最后一次与她相见,总不能马虎。

宫女突然来告:“娘娘,有个浣衣局的宫婢一定要见娘娘,都说娘娘没空,她就是不走。”

如果是浣衣局的人,说不定还是旧相识,或许是遇上难处了,才来见她,能帮就帮。秦贞许她进来。

宫女带进一位满头白发的人,秦贞诧异,不记得浣衣局有这么高龄的洗衣奴啊!待白头宫婢行完拜礼,略擡了头,秦贞立刻将她认出来,浣衣局里的人她忘记谁,也不会忘记这个人。“局使?”秦贞惊,明明是局使,怎成宫婢了?

老宫婢羞愧得又叩头,“早已没有局使,如今只有宫婢金氏。老奴有罪,对不起娘娘!”

“事已过去多年,我怎会怪你。”当年局使虐待她们确实可恶,但她已落魄如此,秦贞也不想追究了。

“娘娘宽宏大量,老奴谢谢娘娘不罪之恩!”金氏再拜。

“你来见我,必有事吧?”

“是,娘娘!”金氏跪行,靠近秦贞,“娘娘,老奴无意间听了件大事!”她凑近秦贞耳边,将所听之事一句不落地告知。

秦贞听后沉下脸色,问道:“你想要什么?想恢复职位吗?”

金氏答道:“老奴这把年纪,想服侍娘娘也力不从心,只想着能出宫养老。望娘娘成全。”

“只是如此吗?好,我到可以成全。”秦贞说着,陷入沉思。

转眼明日已至。园内,皇太后、皇太妃赏花品茶,二人相互礼敬,气氛融洽。

“妹妹,昨日我偶听得衣锦还乡的故事,想起妹妹故乡甚远,妹妹如今贵不可言,为什么不回乡看看呢?”阔阔真如同无意间地说起这事。

秦贞笑答:“我哪还有故乡?姐姐有所不知,故乡早已物是人非,已不是我的故乡。我在北方已经住惯,不想回去。”

“原来是这样,那就不强求妹妹。”阔阔真也笑。突然,手没握稳,茶碗翻了地上,瓷碗摔碎,茶水也溅湿两人裙边。

“姐姐怎这么不小心?还不快收拾了!”秦贞对宫女吩咐。

阔阔真目光闪烁,左顾右盼。秦贞笑对,“姐姐在等什么?”

见迟迟没有动静,阔阔真心中大怨,陶子瑛怎么办事的?她安排的人呢?又听秦贞发出此问,便知暴露了,索性拍桌大喊:“陶尚宫!陶尚宫!”但无人响应。等了少许,有宫女慌里慌张来报,陶子瑛溺毙池中。阔阔真大骇,盯着沉稳品茶的秦贞——这个女人到底不简单。

秦贞放下茶碗,慢慢道:“陶子瑛这人如何,姐姐和我都清楚。念及她与我同是浣衣局出来的姐妹,我多次原谅,可最终她还是酿成大祸。姐姐也曾说过,陶子瑛挑拨我们姐妹关系,这样的小人留不得,姐姐说是不是呢?”

她全知道了!阔阔真暂时没了主意,但她也没说破,给自己这个皇太后留了几分颜面。看来以后得与这个女人斗下去,或明斗,或暗斗,以后宫中生活精彩了。

她这般想,怎知秦贞却说:“今日准备茶点,是为向姐姐辞行。”

“什么?”阔阔真惊讶。

“我将离开大都,到远方去,以后恐怕再难与姐姐见面。”

“你不是说会留在北方吗?”

“是啊!我要到更北的地方去。甘麻剌即将回漠北的王府,我也会同行,合汗已经准许了。”

“什么时候走?”

“就在今日。”

阔阔真更惊,她完全没有准备,想了想,叹道:“怎这么急?我完全不知此事。多留几日吧!我好为你饯行。你我相伴多年,无论恩恩怨怨,情谊总是有的。”

“恩恩怨怨就让它到今日为止。”秦贞说道,“甘麻剌今日启程,我不会多留一日。”说罢,即刻向阔阔真行礼告别。

阔阔真莫名失落,却也不再多留,随她去吧!

秦贞就此告别众人,离开花园,离开宫殿群落,穿过笔直幽长的石板大道,直向宫门。

宫门外,晋王的车马已等着她了。秦贞见着正与马夫交待事情的甘麻剌,他的王妃和儿子在他身旁。甘麻剌转身便望见了她,他对秦贞笑,并且那样欣喜。秦贞也笑了,大步走去,与他们在一起。

甘麻剌带上妻儿向秦贞行礼,秦贞与他们一同上车。在宫里耽误太多时间,今日走不远了。

晋王妃怀里的婴儿不哭不闹,行是乖巧。这是甘麻剌的儿子,也是她的孙子,她还不知道他的名字呢!抱了过来,问道:“孩子叫什么?”

王妃回道:“叫也孙铁木儿。”

秦贞笑,逗起孩子来。

车马不多时便出了城,城外成群结队的逃荒难民断住了道路。晋王府的卫队冲上前驱赶难民。

秦贞拨开窗帘见了,纳闷哪来的难民。府也感到棘手。

甘麻剌和王妃见他们可怜,便想散些财物。

一位老妇人领了施舍,念着佛号道谢。晋王妃也是信佛的,见老妇人信佛,便多问了句,修的哪宗哪派?老妇人答道:“草民修的白莲宗。”

白莲宗就是白莲会,朝廷禁止的邪宗左派,这老妇人当是不知禁令才敢说出口。甘麻剌欲训斥,秦贞阻了。不让他们信教,有个寄托,难道要他们造反?况且都是命在旦夕的难民,何必为难他们?

难民如此之多,他们随身带的财物哪够施舍,还是早些上路得好。即令卫队驱开灾民,清出条路。王府的车马从衣衫褴褛的灾民身旁驶过,甩远了他们。秦贞始终放心不下,透过车窗回望那些人,渐渐远去的佝偻身影形同鬼魅。他们就是这个国家的阴影,盛世浮生,繁华下的阴影,高高在上的人永远见不到,也不会去搭理。这个帝国、这个王朝将要去向何方,自己管不着了,她只知道自己正往北去,真金的太平之梦已经交给后继者,就由后继者去实现吧!

☆、后记

每次写后记都有一股不知所言的感觉,实在不知道该交待什么,但写后记好像已经成了小说惯例,不写就像没写完一样。既然如此,我还是要惯例一下。本篇只说两大问题:我为什么要写这个故事?我为什么要如此塑造人物?

先说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写这个故事?

其实没什么好说的,凡是我选的题材,首先必须我对它有兴趣。有人很诧异,为什么要写蒙元,题材太冷,而且蒙元很不讨好,写出来没人看的。我到不在意,我选的题材向来都很冷,本来就是个写什么都没人看的透明,也不在乎冷不冷了,自己开心就好。

不过写蒙元,特别是元初这段历史,下笔时确实有些棘手,因为牵涉到敏感历史问题。宋元战争始终是个绕不过的槛,如果对场战争进行批判,会被扣上大帽子,什么挑拨啊、什么抹黑啊、什么大民族主义啊!但如果追随主流,歌颂这场战争,依然会有人喷,诬蔑民族英雄、歌颂屠夫、洗白侵略者!我并不喜欢靠争议搏眼球,也反感这样做,所以选择回避这段历史,所以大家会在文中看到我极少提到宋朝。以后我可能会专写这段历史,但在这部以元为视角的小说中我不会写,因而大家更多看到的是元帝国与另几个汗国的矛盾。元帝国与以窝阔台汗国为首的几大汗国的矛盾其实是新俗与旧俗的矛盾,这段历史比起宋元战争也更符合我要表达的主题。

我写的其实是元初时,蒙古这个民族在文化十字路口上的反应。当然,本人水平有限,写不了这么深刻,而且也不想写深刻了(普及为主嘛)。这本书原名叫《半生戎马》,半生戎马半生闲,此话用在蒙古身上到很适合,那个时代,蒙古正处于“戎马”与“闲”之间。保持旧俗,还是迎向汉化,是不管情不情愿,必须做出的选择,对这两种观点,我都给予尊重。所以我着重表现汉法派(以真金为代表)忧国忧民的美德,以及他们欲通过改革开创太平盛世的美好愿望。而对于坚持旧俗的另一派(以海都为代表),我也不愿如其它作品那般贬低他们,把他们塑造成逆潮流而动的小丑。在我笔下,海都是倔强奔驰于草原的骏马,是不愿住进名为“宫殿”的黄金鸟笼的雄鹰。

当然,也不可能全都是黑白分明的两派,必有夹于两派之间的人。所以才又有自以为遵守旧俗,实则在不知不觉间已接受新俗的那木罕,以及摇摆在两派之间寻找政治平衡的忽必烈等角色。角色问题后面会详谈,第一个问题就到此了。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要如此塑造人物?

承接上文,既然本书有如此历史背景,自然少不了众多历史人物。是小说,免不了虚构,真真假假掺和着写,是我写真历史背景小说的一大习惯。篇幅有限,不挨个说了,打包批发。

真金与那木罕。历史这两兄弟确实因储位问题产生过矛盾。对真金,我的态度是将其完美化,但做得不成功。一方面想把他塑造完美,一方面又想保持他历史上的文弱温顺,搞得大家都对他喜欢不起来了。相反,不那么完美的那木罕却更受欢迎,那木罕的成长和觉醒过程牵动大家的心。和真金相比,那木罕的形象比较颠覆历史,书中的那木罕最终看淡名与利,而历史上的那木罕对储位还真有些执着。

在这里补充件事,在某章情节中,那木罕因为看不懂汉字,命令大臣用蒙古文写上疏,后来被忽必烈痛斥。其实他被骂得真冤啊!事实上在元初,官方文字本来就是蒙古文,大臣的上疏就是用蒙古文写的,那木罕不存在看不懂的问题。我之所以作了改变,是为出突汉法派的重要性,为了彰显改革必要。

海都与忽必烈。海都的形象颠覆吗?不!尽管《元史》上不厌其烦地称他为“叛王”,但海都真的叛了吗?海都从来没有臣服过忽必烈,怎么能说叛呢?忽必烈即位时,就有众多蒙古宗王不承认忽必烈的合法性,因此才有蒙古帝国的分裂。只不过后来海都建立的国家被灭了,史官位才大胆称他为“叛王”,甚至到了逢海都的名字,必加“叛”字的地步。这种反复强调本身就是一种欲盖弥彰的行为,我所做的不过是想还原海都的英雄形象而已。至于海都本人,在那个成吉思汗的子孙都住进宫殿的时代,他还坚持着游牧生活,仅这种精神就值得敬佩。

而忽必烈的形象则大大不同于常见印象,在许多作品中,他是开明君主,但在我笔下则主要展现他的另一面。首先他是帝王,要保住尊至之位;其次他是个政客,要平衡朝中势力。因此大家在书中看见忽必烈施展权术,甚至连儿子都要利用。其实这也谈不上颠覆。忽必烈得位不正是事实,只是现在很少有人追究这个问题,这根软肋一直是窝阔台汗国攻击他的把柄。任用阿合马等奸臣也是事实,以忽必烈的智慧不可能被蒙蔽,因而故意放纵的可能性更大。

安童、阿合马、卢世荣、桑哥。以前在书评区说过,安童其实一直是真金这边的,并未支持过那木罕,安童也确实被派到过西北辅佐那木罕,后来与那木罕一起被俘。在被海都拘禁期间,安童确实在海都手下做过官,这是事实,忽必烈因此事对安童耿耿于怀(朕的丞相不纯洁了……)。而在我的书中,安童形象更加完美,以“忠臣不事二君”为由拒绝海都,将任官一事编为诬陷,再加上最后凄凉的结局,令人惋惜啊!

后面三个都是安童的政敌,无论在书中,还是历史上,他们都是坏人,这三个人是忽必烈精心培育的三朵奇葩。阿合马没什么可说的,元代和珅,奸臣巨贪。卢世荣有点冤,他其实是桑哥推荐上来的傀儡,幕后掌实权的是桑哥。桑哥也没什么可说的。这三人有个共同点,都是忽必烈一手扶植起来,又一手消灭掉。走狗命运就是这般,平时喂饱咬人,到了冬至,宰了下锅。

说一下虚构人物,这里就只说秦贞和珊丹。我不希望她们的友谊陷入一般宫斗剧姐妹反目成仇的俗套,世间还是有真友谊的,她们相互帮助,共渡难关,都以生命去保护对方,以至于都被人看出百合情结了……我让她们数次结拜,以影射三次结拜的铁木真和扎木合,而她们又走了与那两位不同的路。

另一方面,她们都身藏血海深仇,但对仇恨的态度完全不同。珊丹要的是快意恩仇般的手刃仇人,她策划数次刺杀,后却因仇人的儿子变得彷徨,幸而她与那木罕各退一步,得了圆满。秦贞则另有想法,她不热衷于报仇,只想安定过日子,她渴望太平盛世,这样像她这般奴籍出身的人才有好日子过。遇上真金后,这种渴望被激发出来,并成为理想,所以她放弃远走高飞,希望真金成为圣君,开创盛世。这种理想并不属于她一人,而是千千万万人共同的愿望,这些理想都寄托在真金身上,当真金死后,一切都不存在了。所幸结局并不悲,离开宫廷后的秦贞或许会与早隐居起来的珊丹相遇,继续她们的友谊传奇也说不定。

结局中出现的因黄河泛滥而逃来的灾民,以及信白莲宗的老婆婆,都是在暗示元末历史,帝国的结局。元末,“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白莲教红巾军起义,王朝终结。有元一代不及百年,是盛世,还是浊世,就由我们后人来评说吧!

“话虽如此,但秦氏诡计多端,我怎放心得了?”

“娘娘如果不放心,也好办。明日品茶到是个机会……”

陶子瑛给阔阔真说了计谋。皇太后惊住,但也赞同,就按她的话办。

她们只当是场密谈,却不知被个无意间路过的白头宫婢听见。白头宫婢手捧一叠衣裙,像是浣衣局派来的送衣人。听见她们对话,先到有一惊,随后老练地沉下气,交还衣裙后,便直去秦贞宫中。

秦贞正为明日的品茶会忙碌着,她亲自准备茶点,虽不是最好最美味的,却是自己的心意,但愿阔阔真能满意。她们之间尽管恩怨重重,可也毕竟共了患难,最后一次与她相见,总不能马虎。

宫女突然来告:“娘娘,有个浣衣局的宫婢一定要见娘娘,都说娘娘没空,她就是不走。”

如果是浣衣局的人,说不定还是旧相识,或许是遇上难处了,才来见她,能帮就帮。秦贞许她进来。

宫女带进一位满头白发的人,秦贞诧异,不记得浣衣局有这么高龄的洗衣奴啊!待白头宫婢行完拜礼,略擡了头,秦贞立刻将她认出来,浣衣局里的人她忘记谁,也不会忘记这个人。“局使?”秦贞惊,明明是局使,怎成宫婢了?

老宫婢羞愧得又叩头,“早已没有局使,如今只有宫婢金氏。老奴有罪,对不起娘娘!”

“事已过去多年,我怎会怪你。”当年局使虐待她们确实可恶,但她已落魄如此,秦贞也不想追究了。

“娘娘宽宏大量,老奴谢谢娘娘不罪之恩!”金氏再拜。

“你来见我,必有事吧?”

“是,娘娘!”金氏跪行,靠近秦贞,“娘娘,老奴无意间听了件大事!”她凑近秦贞耳边,将所听之事一句不落地告知。

秦贞听后沉下脸色,问道:“你想要什么?想恢复职位吗?”

金氏答道:“老奴这把年纪,想服侍娘娘也力不从心,只想着能出宫养老。望娘娘成全。”

“只是如此吗?好,我到可以成全。”秦贞说着,陷入沉思。

转眼明日已至。园内,皇太后、皇太妃赏花品茶,二人相互礼敬,气氛融洽。

“妹妹,昨日我偶听得衣锦还乡的故事,想起妹妹故乡甚远,妹妹如今贵不可言,为什么不回乡看看呢?”阔阔真如同无意间地说起这事。

秦贞笑答:“我哪还有故乡?姐姐有所不知,故乡早已物是人非,已不是我的故乡。我在北方已经住惯,不想回去。”

“原来是这样,那就不强求妹妹。”阔阔真也笑。突然,手没握稳,茶碗翻了地上,瓷碗摔碎,茶水也溅湿两人裙边。

“姐姐怎这么不小心?还不快收拾了!”秦贞对宫女吩咐。

阔阔真目光闪烁,左顾右盼。秦贞笑对,“姐姐在等什么?”

见迟迟没有动静,阔阔真心中大怨,陶子瑛怎么办事的?她安排的人呢?又听秦贞发出此问,便知暴露了,索性拍桌大喊:“陶尚宫!陶尚宫!”但无人响应。等了少许,有宫女慌里慌张来报,陶子瑛溺毙池中。阔阔真大骇,盯着沉稳品茶的秦贞——这个女人到底不简单。

秦贞放下茶碗,慢慢道:“陶子瑛这人如何,姐姐和我都清楚。念及她与我同是浣衣局出来的姐妹,我多次原谅,可最终她还是酿成大祸。姐姐也曾说过,陶子瑛挑拨我们姐妹关系,这样的小人留不得,姐姐说是不是呢?”

她全知道了!阔阔真暂时没了主意,但她也没说破,给自己这个皇太后留了几分颜面。看来以后得与这个女人斗下去,或明斗,或暗斗,以后宫中生活精彩了。

她这般想,怎知秦贞却说:“今日准备茶点,是为向姐姐辞行。”

“什么?”阔阔真惊讶。

“我将离开大都,到远方去,以后恐怕再难与姐姐见面。”

“你不是说会留在北方吗?”

“是啊!我要到更北的地方去。甘麻剌即将回漠北的王府,我也会同行,合汗已经准许了。”

“什么时候走?”

“就在今日。”

阔阔真更惊,她完全没有准备,想了想,叹道:“怎这么急?我完全不知此事。多留几日吧!我好为你饯行。你我相伴多年,无论恩恩怨怨,情谊总是有的。”

“恩恩怨怨就让它到今日为止。”秦贞说道,“甘麻剌今日启程,我不会多留一日。”说罢,即刻向阔阔真行礼告别。

阔阔真莫名失落,却也不再多留,随她去吧!

秦贞就此告别众人,离开花园,离开宫殿群落,穿过笔直幽长的石板大道,直向宫门。

宫门外,晋王的车马已等着她了。秦贞见着正与马夫交待事情的甘麻剌,他的王妃和儿子在他身旁。甘麻剌转身便望见了她,他对秦贞笑,并且那样欣喜。秦贞也笑了,大步走去,与他们在一起。

甘麻剌带上妻儿向秦贞行礼,秦贞与他们一同上车。在宫里耽误太多时间,今日走不远了。

晋王妃怀里的婴儿不哭不闹,行是乖巧。这是甘麻剌的儿子,也是她的孙子,她还不知道他的名字呢!抱了过来,问道:“孩子叫什么?”

王妃回道:“叫也孙铁木儿。”

秦贞笑,逗起孩子来。

车马不多时便出了城,城外成群结队的逃荒难民断住了道路。晋王府的卫队冲上前驱赶难民。

秦贞拨开窗帘见了,纳闷哪来的难民。府也感到棘手。

甘麻剌和王妃见他们可怜,便想散些财物。

一位老妇人领了施舍,念着佛号道谢。晋王妃也是信佛的,见老妇人信佛,便多问了句,修的哪宗哪派?老妇人答道:“草民修的白莲宗。”

白莲宗就是白莲会,朝廷禁止的邪宗左派,这老妇人当是不知禁令才敢说出口。甘麻剌欲训斥,秦贞阻了。不让他们信教,有个寄托,难道要他们造反?况且都是命在旦夕的难民,何必为难他们?

难民如此之多,他们随身带的财物哪够施舍,还是早些上路得好。即令卫队驱开灾民,清出条路。王府的车马从衣衫褴褛的灾民身旁驶过,甩远了他们。秦贞始终放心不下,透过车窗回望那些人,渐渐远去的佝偻身影形同鬼魅。他们就是这个国家的阴影,盛世浮生,繁华下的阴影,高高在上的人永远见不到,也不会去搭理。这个帝国、这个王朝将要去向何方,自己管不着了,她只知道自己正往北去,真金的太平之梦已经交给后继者,就由后继者去实现吧!

☆、后记

每次写后记都有一股不知所言的感觉,实在不知道该交待什么,但写后记好像已经成了小说惯例,不写就像没写完一样。既然如此,我还是要惯例一下。本篇只说两大问题:我为什么要写这个故事?我为什么要如此塑造人物?

先说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写这个故事?

其实没什么好说的,凡是我选的题材,首先必须我对它有兴趣。有人很诧异,为什么要写蒙元,题材太冷,而且蒙元很不讨好,写出来没人看的。我到不在意,我选的题材向来都很冷,本来就是个写什么都没人看的透明,也不在乎冷不冷了,自己开心就好。

不过写蒙元,特别是元初这段历史,下笔时确实有些棘手,因为牵涉到敏感历史问题。宋元战争始终是个绕不过的槛,如果对场战争进行批判,会被扣上大帽子,什么挑拨啊、什么抹黑啊、什么大民族主义啊!但如果追随主流,歌颂这场战争,依然会有人喷,诬蔑民族英雄、歌颂屠夫、洗白侵略者!我并不喜欢靠争议搏眼球,也反感这样做,所以选择回避这段历史,所以大家会在文中看到我极少提到宋朝。以后我可能会专写这段历史,但在这部以元为视角的小说中我不会写,因而大家更多看到的是元帝国与另几个汗国的矛盾。元帝国与以窝阔台汗国为首的几大汗国的矛盾其实是新俗与旧俗的矛盾,这段历史比起宋元战争也更符合我要表达的主题。

我写的其实是元初时,蒙古这个民族在文化十字路口上的反应。当然,本人水平有限,写不了这么深刻,而且也不想写深刻了(普及为主嘛)。这本书原名叫《半生戎马》,半生戎马半生闲,此话用在蒙古身上到很适合,那个时代,蒙古正处于“戎马”与“闲”之间。保持旧俗,还是迎向汉化,是不管情不情愿,必须做出的选择,对这两种观点,我都给予尊重。所以我着重表现汉法派(以真金为代表)忧国忧民的美德,以及他们欲通过改革开创太平盛世的美好愿望。而对于坚持旧俗的另一派(以海都为代表),我也不愿如其它作品那般贬低他们,把他们塑造成逆潮流而动的小丑。在我笔下,海都是倔强奔驰于草原的骏马,是不愿住进名为“宫殿”的黄金鸟笼的雄鹰。

当然,也不可能全都是黑白分明的两派,必有夹于两派之间的人。所以才又有自以为遵守旧俗,实则在不知不觉间已接受新俗的那木罕,以及摇摆在两派之间寻找政治平衡的忽必烈等角色。角色问题后面会详谈,第一个问题就到此了。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要如此塑造人物?

承接上文,既然本书有如此历史背景,自然少不了众多历史人物。是小说,免不了虚构,真真假假掺和着写,是我写真历史背景小说的一大习惯。篇幅有限,不挨个说了,打包批发。

真金与那木罕。历史这两兄弟确实因储位问题产生过矛盾。对真金,我的态度是将其完美化,但做得不成功。一方面想把他塑造完美,一方面又想保持他历史上的文弱温顺,搞得大家都对他喜欢不起来了。相反,不那么完美的那木罕却更受欢迎,那木罕的成长和觉醒过程牵动大家的心。和真金相比,那木罕的形象比较颠覆历史,书中的那木罕最终看淡名与利,而历史上的那木罕对储位还真有些执着。

在这里补充件事,在某章情节中,那木罕因为看不懂汉字,命令大臣用蒙古文写上疏,后来被忽必烈痛斥。其实他被骂得真冤啊!事实上在元初,官方文字本来就是蒙古文,大臣的上疏就是用蒙古文写的,那木罕不存在看不懂的问题。我之所以作了改变,是为出突汉法派的重要性,为了彰显改革必要。

海都与忽必烈。海都的形象颠覆吗?不!尽管《元史》上不厌其烦地称他为“叛王”,但海都真的叛了吗?海都从来没有臣服过忽必烈,怎么能说叛呢?忽必烈即位时,就有众多蒙古宗王不承认忽必烈的合法性,因此才有蒙古帝国的分裂。只不过后来海都建立的国家被灭了,史官位才大胆称他为“叛王”,甚至到了逢海都的名字,必加“叛”字的地步。.8^4\k/a·n¨s·h`u\.`c/o*m_这种反复强调本身就是一种欲盖弥彰的行为,我所做的不过是想还原海都的英雄形象而已。至于海都本人,在那个成吉思汗的子孙都住进宫殿的时代,他还坚持着游牧生活,仅这种精神就值得敬佩。

而忽必烈的形象则大大不同于常见印象,在许多作品中,他是开明君主,但在我笔下则主要展现他的另一面。首先他是帝王,要保住尊至之位;其次他是个政客,要平衡朝中势力。因此大家在书中看见忽必烈施展权术,甚至连儿子都要利用。其实这也谈不上颠覆。忽必烈得位不正是事实,只是现在很少有人追究这个问题,这根软肋一直是窝阔台汗国攻击他的把柄。任用阿合马等奸臣也是事实,以忽必烈的智慧不可能被蒙蔽,因而故意放纵的可能性更大。

安童、阿合马、卢世荣、桑哥。以前在书评区说过,安童其实一直是真金这边的,并未支持过那木罕,安童也确实被派到过西北辅佐那木罕,后来与那木罕一起被俘。在被海都拘禁期间,安童确实在海都手下做过官,这是事实,忽必烈因此事对安童耿耿于怀(朕的丞相不纯洁了……)。而在我的书中,安童形象更加完美,以“忠臣不事二君”为由拒绝海都,将任官一事编为诬陷,再加上最后凄凉的结局,令人惋惜啊!

后面三个都是安童的政敌,无论在书中,还是历史上,他们都是坏人,这三个人是忽必烈精心培育的三朵奇葩。阿合马没什么可说的,元代和珅,奸臣巨贪。卢世荣有点冤,他其实是桑哥推荐上来的傀儡,幕后掌实权的是桑哥。桑哥也没什么可说的。这三人有个共同点,都是忽必烈一手扶植起来,又一手消灭掉。走狗命运就是这般,平时喂饱咬人,到了冬至,宰了下锅。

说一下虚构人物,这里就只说秦贞和珊丹。我不希望她们的友谊陷入一般宫斗剧姐妹反目成仇的俗套,世间还是有真友谊的,她们相互帮助,共渡难关,都以生命去保护对方,以至于都被人看出百合情结了……我让她们数次结拜,以影射三次结拜的铁木真和扎木合,而她们又走了与那两位不同的路。

另一方面,她们都身藏血海深仇,但对仇恨的态度完全不同。珊丹要的是快意恩仇般的手刃仇人,她策划数次刺杀,后却因仇人的儿子变得彷徨,幸而她与那木罕各退一步,得了圆满。秦贞则另有想法,她不热衷于报仇,只想安定过日子,她渴望太平盛世,这样像她这般奴籍出身的人才有好日子过。遇上真金后,这种渴望被激发出来,并成为理想,所以她放弃远走高飞,希望真金成为圣君,开创盛世。这种理想并不属于她一人,而是千千万万人共同的愿望,这些理想都寄托在真金身上,当真金死后,一切都不存在了。所幸结局并不悲,离开宫廷后的秦贞或许会与早隐居起来的珊丹相遇,继续她们的友谊传奇也说不定。

结局中出现的因黄河泛滥而逃来的灾民,以及信白莲宗的老婆婆,都是在暗示元末历史,帝国的结局。元末,“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白莲教红巾军起义,王朝终结。有元一代不及百年,是盛世,还是浊世,就由我们后人来评说吧!

“话虽如此,但秦氏诡计多端,我怎放心得了?”

“娘娘如果不放心,也好办。明日品茶到是个机会……”

陶子瑛给阔阔真说了计谋。皇太后惊住,但也赞同,就按她的话办。

她们只当是场密谈,却不知被个无意间路过的白头宫婢听见。白头宫婢手捧一叠衣裙,像是浣衣局派来的送衣人。听见她们对话,先到有一惊,随后老练地沉下气,交还衣裙后,便直去秦贞宫中。

秦贞正为明日的品茶会忙碌着,她亲自准备茶点,虽不是最好最美味的,却是自己的心意,但愿阔阔真能满意。她们之间尽管恩怨重重,可也毕竟共了患难,最后一次与她相见,总不能马虎。

宫女突然来告:“娘娘,有个浣衣局的宫婢一定要见娘娘,都说娘娘没空,她就是不走。”

如果是浣衣局的人,说不定还是旧相识,或许是遇上难处了,才来见她,能帮就帮。秦贞许她进来。

宫女带进一位满头白发的人,秦贞诧异,不记得浣衣局有这么高龄的洗衣奴啊!待白头宫婢行完拜礼,略擡了头,秦贞立刻将她认出来,浣衣局里的人她忘记谁,也不会忘记这个人。“局使?”秦贞惊,明明是局使,怎成宫婢了?

老宫婢羞愧得又叩头,“早已没有局使,如今只有宫婢金氏。老奴有罪,对不起娘娘!”

“事已过去多年,我怎会怪你。”当年局使虐待她们确实可恶,但她已落魄如此,秦贞也不想追究了。

“娘娘宽宏大量,老奴谢谢娘娘不罪之恩!”金氏再拜。

“你来见我,必有事吧?”

“是,娘娘!”金氏跪行,靠近秦贞,“娘娘,老奴无意间听了件大事!”她凑近秦贞耳边,将所听之事一句不落地告知。

秦贞听后沉下脸色,问道:“你想要什么?想恢复职位吗?”

金氏答道:“老奴这把年纪,想服侍娘娘也力不从心,只想着能出宫养老。望娘娘成全。”

“只是如此吗?好,我到可以成全。”秦贞说着,陷入沉思。

转眼明日已至。园内,皇太后、皇太妃赏花品茶,二人相互礼敬,气氛融洽。

“妹妹,昨日我偶听得衣锦还乡的故事,想起妹妹故乡甚远,妹妹如今贵不可言,为什么不回乡看看呢?”阔阔真如同无意间地说起这事。

秦贞笑答:“我哪还有故乡?姐姐有所不知,故乡早已物是人非,已不是我的故乡。我在北方已经住惯,不想回去。”

“原来是这样,那就不强求妹妹。”阔阔真也笑。突然,手没握稳,茶碗翻了地上,瓷碗摔碎,茶水也溅湿两人裙边。

“姐姐怎这么不小心?还不快收拾了!”秦贞对宫女吩咐。

阔阔真目光闪烁,左顾右盼。秦贞笑对,“姐姐在等什么?”

见迟迟没有动静,阔阔真心中大怨,陶子瑛怎么办事的?她安排的人呢?又听秦贞发出此问,便知暴露了,索性拍桌大喊:“陶尚宫!陶尚宫!”但无人响应。等了少许,有宫女慌里慌张来报,陶子瑛溺毙池中。阔阔真大骇,盯着沉稳品茶的秦贞——这个女人到底不简单。

秦贞放下茶碗,慢慢道:“陶子瑛这人如何,姐姐和我都清楚。念及她与我同是浣衣局出来的姐妹,我多次原谅,可最终她还是酿成大祸。姐姐也曾说过,陶子瑛挑拨我们姐妹关系,这样的小人留不得,姐姐说是不是呢?”

她全知道了!阔阔真暂时没了主意,但她也没说破,给自己这个皇太后留了几分颜面。看来以后得与这个女人斗下去,或明斗,或暗斗,以后宫中生活精彩了。

她这般想,怎知秦贞却说:“今日准备茶点,是为向姐姐辞行。”

“什么?”阔阔真惊讶。

“我将离开大都,到远方去,以后恐怕再难与姐姐见面。”

“你不是说会留在北方吗?”

“是啊!我要到更北的地方去。甘麻剌即将回漠北的王府,我也会同行,合汗已经准许了。”

“什么时候走?”

“就在今日。”

阔阔真更惊,她完全没有准备,想了想,叹道:“怎这么急?我完全不知此事。多留几日吧!我好为你饯行。你我相伴多年,无论恩恩怨怨,情谊总是有的。”

“恩恩怨怨就让它到今日为止。”秦贞说道,“甘麻剌今日启程,我不会多留一日。”说罢,即刻向阔阔真行礼告别。

阔阔真莫名失落,却也不再多留,随她去吧!

秦贞就此告别众人,离开花园,离开宫殿群落,穿过笔直幽长的石板大道,直向宫门。

宫门外,晋王的车马已等着她了。秦贞见着正与马夫交待事情的甘麻剌,他的王妃和儿子在他身旁。甘麻剌转身便望见了她,他对秦贞笑,并且那样欣喜。秦贞也笑了,大步走去,与他们在一起。

甘麻剌带上妻儿向秦贞行礼,秦贞与他们一同上车。在宫里耽误太多时间,今日走不远了。

晋王妃怀里的婴儿不哭不闹,行是乖巧。这是甘麻剌的儿子,也是她的孙子,她还不知道他的名字呢!抱了过来,问道:“孩子叫什么?”

王妃回道:“叫也孙铁木儿。”

秦贞笑,逗起孩子来。

车马不多时便出了城,城外成群结队的逃荒难民断住了道路。晋王府的卫队冲上前驱赶难民。

秦贞拨开窗帘见了,纳闷哪来的难民。府也感到棘手。

甘麻剌和王妃见他们可怜,便想散些财物。

一位老妇人领了施舍,念着佛号道谢。晋王妃也是信佛的,见老妇人信佛,便多问了句,修的哪宗哪派?老妇人答道:“草民修的白莲宗。”

白莲宗就是白莲会,朝廷禁止的邪宗左派,这老妇人当是不知禁令才敢说出口。甘麻剌欲训斥,秦贞阻了。不让他们信教,有个寄托,难道要他们造反?况且都是命在旦夕的难民,何必为难他们?

难民如此之多,他们随身带的财物哪够施舍,还是早些上路得好。即令卫队驱开灾民,清出条路。王府的车马从衣衫褴褛的灾民身旁驶过,甩远了他们。秦贞始终放心不下,透过车窗回望那些人,渐渐远去的佝偻身影形同鬼魅。他们就是这个国家的阴影,盛世浮生,繁华下的阴影,高高在上的人永远见不到,也不会去搭理。这个帝国、这个王朝将要去向何方,自己管不着了,她只知道自己正往北去,真金的太平之梦已经交给后继者,就由后继者去实现吧!

☆、后记

每次写后记都有一股不知所言的感觉,实在不知道该交待什么,但写后记好像已经成了小说惯例,不写就像没写完一样。既然如此,我还是要惯例一下。本篇只说两大问题:我为什么要写这个故事?我为什么要如此塑造人物?

先说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写这个故事?

其实没什么好说的,凡是我选的题材,首先必须我对它有兴趣。有人很诧异,为什么要写蒙元,题材太冷,而且蒙元很不讨好,写出来没人看的。我到不在意,我选的题材向来都很冷,本来就是个写什么都没人看的透明,也不在乎冷不冷了,自己开心就好。

不过写蒙元,特别是元初这段历史,下笔时确实有些棘手,因为牵涉到敏感历史问题。宋元战争始终是个绕不过的槛,如果对场战争进行批判,会被扣上大帽子,什么挑拨啊、什么抹黑啊、什么大民族主义啊!但如果追随主流,歌颂这场战争,依然会有人喷,诬蔑民族英雄、歌颂屠夫、洗白侵略者!我并不喜欢靠争议搏眼球,也反感这样做,所以选择回避这段历史,所以大家会在文中看到我极少提到宋朝。以后我可能会专写这段历史,但在这部以元为视角的小说中我不会写,因而大家更多看到的是元帝国与另几个汗国的矛盾。元帝国与以窝阔台汗国为首的几大汗国的矛盾其实是新俗与旧俗的矛盾,这段历史比起宋元战争也更符合我要表达的主题。

我写的其实是元初时,蒙古这个民族在文化十字路口上的反应。当然,本人水平有限,写不了这么深刻,而且也不想写深刻了(普及为主嘛)。这本书原名叫《半生戎马》,半生戎马半生闲,此话用在蒙古身上到很适合,那个时代,蒙古正处于“戎马”与“闲”之间。保持旧俗,还是迎向汉化,是不管情不情愿,必须做出的选择,对这两种观点,我都给予尊重。所以我着重表现汉法派(以真金为代表)忧国忧民的美德,以及他们欲通过改革开创太平盛世的美好愿望。而对于坚持旧俗的另一派(以海都为代表),我也不愿如其它作品那般贬低他们,把他们塑造成逆潮流而动的小丑。在我笔下,海都是倔强奔驰于草原的骏马,是不愿住进名为“宫殿”的黄金鸟笼的雄鹰。

当然,也不可能全都是黑白分明的两派,必有夹于两派之间的人。所以才又有自以为遵守旧俗,实则在不知不觉间已接受新俗的那木罕,以及摇摆在两派之间寻找政治平衡的忽必烈等角色。角色问题后面会详谈,第一个问题就到此了。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要如此塑造人物?

承接上文,既然本书有如此历史背景,自然少不了众多历史人物。是小说,免不了虚构,真真假假掺和着写,是我写真历史背景小说的一大习惯。篇幅有限,不挨个说了,打包批发。

真金与那木罕。历史这两兄弟确实因储位问题产生过矛盾。对真金,我的态度是将其完美化,但做得不成功。一方面想把他塑造完美,一方面又想保持他历史上的文弱温顺,搞得大家都对他喜欢不起来了。相反,不那么完美的那木罕却更受欢迎,那木罕的成长和觉醒过程牵动大家的心。和真金相比,那木罕的形象比较颠覆历史,书中的那木罕最终看淡名与利,而历史上的那木罕对储位还真有些执着。

在这里补充件事,在某章情节中,那木罕因为看不懂汉字,命令大臣用蒙古文写上疏,后来被忽必烈痛斥。其实他被骂得真冤啊!事实上在元初,官方文字本来就是蒙古文,大臣的上疏就是用蒙古文写的,那木罕不存在看不懂的问题。我之所以作了改变,是为出突汉法派的重要性,为了彰显改革必要。

海都与忽必烈。海都的形象颠覆吗?不!尽管《元史》上不厌其烦地称他为“叛王”,但海都真的叛了吗?海都从来没有臣服过忽必烈,怎么能说叛呢?忽必烈即位时,就有众多蒙古宗王不承认忽必烈的合法性,因此才有蒙古帝国的分裂。只不过后来海都建立的国家被灭了,史官位才大胆称他为“叛王”,甚至到了逢海都的名字,必加“叛”字的地步。这种反复强调本身就是一种欲盖弥彰的行为,我所做的不过是想还原海都的英雄形象而已。至于海都本人,在那个成吉思汗的子孙都住进宫殿的时代,他还坚持着游牧生活,仅这种精神就值得敬佩。

而忽必烈的形象则大大不同于常见印象,在许多作品中,他是开明君主,但在我笔下则主要展现他的另一面。首先他是帝王,要保住尊至之位;其次他是个政客,要平衡朝中势力。因此大家在书中看见忽必烈施展权术,甚至连儿子都要利用。其实这也谈不上颠覆。忽必烈得位不正是事实,只是现在很少有人追究这个问题,这根软肋一直是窝阔台汗国攻击他的把柄。任用阿合马等奸臣也是事实,以忽必烈的智慧不可能被蒙蔽,因而故意放纵的可能性更大。

安童、阿合马、卢世荣、桑哥。以前在书评区说过,安童其实一直是真金这边的,并未支持过那木罕,安童也确实被派到过西北辅佐那木罕,后来与那木罕一起被俘。在被海都拘禁期间,安童确实在海都手下做过官,这是事实,忽必烈因此事对安童耿耿于怀(朕的丞相不纯洁了……)。而在我的书中,安童形象更加完美,以“忠臣不事二君”为由拒绝海都,将任官一事编为诬陷,再加上最后凄凉的结局,令人惋惜啊!

后面三个都是安童的政敌,无论在书中,还是历史上,他们都是坏人,这三个人是忽必烈精心培育的三朵奇葩。阿合马没什么可说的,元代和珅,奸臣巨贪。卢世荣有点冤,他其实是桑哥推荐上来的傀儡,幕后掌实权的是桑哥。桑哥也没什么可说的。这三人有个共同点,都是忽必烈一手扶植起来,又一手消灭掉。走狗命运就是这般,平时喂饱咬人,到了冬至,宰了下锅。

说一下虚构人物,这里就只说秦贞和珊丹。我不希望她们的友谊陷入一般宫斗剧姐妹反目成仇的俗套,世间还是有真友谊的,她们相互帮助,共渡难关,都以生命去保护对方,以至于都被人看出百合情结了……我让她们数次结拜,以影射三次结拜的铁木真和扎木合,而她们又走了与那两位不同的路。

另一方面,她们都身藏血海深仇,但对仇恨的态度完全不同。珊丹要的是快意恩仇般的手刃仇人,她策划数次刺杀,后却因仇人的儿子变得彷徨,幸而她与那木罕各退一步,得了圆满。秦贞则另有想法,她不热衷于报仇,只想安定过日子,她渴望太平盛世,这样像她这般奴籍出身的人才有好日子过。遇上真金后,这种渴望被激发出来,并成为理想,所以她放弃远走高飞,希望真金成为圣君,开创盛世。这种理想并不属于她一人,而是千千万万人共同的愿望,这些理想都寄托在真金身上,当真金死后,一切都不存在了。所幸结局并不悲,离开宫廷后的秦贞或许会与早隐居起来的珊丹相遇,继续她们的友谊传奇也说不定。

结局中出现的因黄河泛滥而逃来的灾民,以及信白莲宗的老婆婆,都是在暗示元末历史,帝国的结局。元末,“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白莲教红巾军起义,王朝终结。有元一代不及百年,是盛世,还是浊世,就由我们后人来评说吧!

“话虽如此,但秦氏诡计多端,我怎放心得了?”

“娘娘如果不放心,也好办。明日品茶到是个机会……”

陶子瑛给阔阔真说了计谋。皇太后惊住,但也赞同,就按她的话办。

她们只当是场密谈,却不知被个无意间路过的白头宫婢听见。白头宫婢手捧一叠衣裙,像是浣衣局派来的送衣人。听见她们对话,先到有一惊,随后老练地沉下气,交还衣裙后,便直去秦贞宫中。

秦贞正为明日的品茶会忙碌着,她亲自准备茶点,虽不是最好最美味的,却是自己的心意,但愿阔阔真能满意。她们之间尽管恩怨重重,可也毕竟共了患难,最后一次与她相见,总不能马虎。

宫女突然来告:“娘娘,有个浣衣局的宫婢一定要见娘娘,都说娘娘没空,她就是不走。”

如果是浣衣局的人,说不定还是旧相识,或许是遇上难处了,才来见她,能帮就帮。秦贞许她进来。

宫女带进一位满头白发的人,秦贞诧异,不记得浣衣局有这么高龄的洗衣奴啊!待白头宫婢行完拜礼,略擡了头,秦贞立刻将她认出来,浣衣局里的人她忘记谁,也不会忘记这个人。“局使?”秦贞惊,明明是局使,怎成宫婢了?

老宫婢羞愧得又叩头,“早已没有局使,如今只有宫婢金氏。老奴有罪,对不起娘娘!”

“事已过去多年,我怎会怪你。”当年局使虐待她们确实可恶,但她已落魄如此,秦贞也不想追究了。

“娘娘宽宏大量,老奴谢谢娘娘不罪之恩!”金氏再拜。

“你来见我,必有事吧?”

“是,娘娘!”金氏跪行,靠近秦贞,“娘娘,老奴无意间听了件大事!”她凑近秦贞耳边,将所听之事一句不落地告知。

秦贞听后沉下脸色,问道:“你想要什么?想恢复职位吗?”

金氏答道:“老奴这把年纪,想服侍娘娘也力不从心,只想着能出宫养老。望娘娘成全。”

“只是如此吗?好,我到可以成全。”秦贞说着,陷入沉思。

转眼明日已至。园内,皇太后、皇太妃赏花品茶,二人相互礼敬,气氛融洽。

“妹妹,昨日我偶听得衣锦还乡的故事,想起妹妹故乡甚远,妹妹如今贵不可言,为什么不回乡看看呢?”阔阔真如同无意间地说起这事。

秦贞笑答:“我哪还有故乡?姐姐有所不知,故乡早已物是人非,已不是我的故乡。我在北方已经住惯,不想回去。”

“原来是这样,那就不强求妹妹。”阔阔真也笑。突然,手没握稳,茶碗翻了地上,瓷碗摔碎,茶水也溅湿两人裙边。

“姐姐怎这么不小心?还不快收拾了!”秦贞对宫女吩咐。

阔阔真目光闪烁,左顾右盼。秦贞笑对,“姐姐在等什么?”

见迟迟没有动静,阔阔真心中大怨,陶子瑛怎么办事的?她安排的人呢?又听秦贞发出此问,便知暴露了,索性拍桌大喊:“陶尚宫!陶尚宫!”但无人响应。等了少许,有宫女慌里慌张来报,陶子瑛溺毙池中。阔阔真大骇,盯着沉稳品茶的秦贞——这个女人到底不简单。

秦贞放下茶碗,慢慢道:“陶子瑛这人如何,姐姐和我都清楚。念及她与我同是浣衣局出来的姐妹,我多次原谅,可最终她还是酿成大祸。姐姐也曾说过,陶子瑛挑拨我们姐妹关系,这样的小人留不得,姐姐说是不是呢?”

她全知道了!阔阔真暂时没了主意,但她也没说破,给自己这个皇太后留了几分颜面。看来以后得与这个女人斗下去,或明斗,或暗斗,以后宫中生活精彩了。

她这般想,怎知秦贞却说:“今日准备茶点,是为向姐姐辞行。”

“什么?”阔阔真惊讶。

“我将离开大都,到远方去,以后恐怕再难与姐姐见面。”

“你不是说会留在北方吗?”

“是啊!我要到更北的地方去。甘麻剌即将回漠北的王府,我也会同行,合汗已经准许了。”

“什么时候走?”

“就在今日。”

阔阔真更惊,她完全没有准备,想了想,叹道:“怎这么急?我完全不知此事。多留几日吧!我好为你饯行。你我相伴多年,无论恩恩怨怨,情谊总是有的。”

“恩恩怨怨就让它到今日为止。”秦贞说道,“甘麻剌今日启程,我不会多留一日。”说罢,即刻向阔阔真行礼告别。

阔阔真莫名失落,却也不再多留,随她去吧!

秦贞就此告别众人,离开花园,离开宫殿群落,穿过笔直幽长的石板大道,直向宫门。

宫门外,晋王的车马已等着她了。秦贞见着正与马夫交待事情的甘麻剌,他的王妃和儿子在他身旁。甘麻剌转身便望见了她,他对秦贞笑,并且那样欣喜。秦贞也笑了,大步走去,与他们在一起。

甘麻剌带上妻儿向秦贞行礼,秦贞与他们一同上车。在宫里耽误太多时间,今日走不远了。

晋王妃怀里的婴儿不哭不闹,行是乖巧。这是甘麻剌的儿子,也是她的孙子,她还不知道他的名字呢!抱了过来,问道:“孩子叫什么?”

王妃回道:“叫也孙铁木儿。”

秦贞笑,逗起孩子来。

车马不多时便出了城,城外成群结队的逃荒难民断住了道路。晋王府的卫队冲上前驱赶难民。

秦贞拨开窗帘见了,纳闷哪来的难民。府也感到棘手。

甘麻剌和王妃见他们可怜,便想散些财物。

一位老妇人领了施舍,念着佛号道谢。晋王妃也是信佛的,见老妇人信佛,便多问了句,修的哪宗哪派?老妇人答道:“草民修的白莲宗。”

白莲宗就是白莲会,朝廷禁止的邪宗左派,这老妇人当是不知禁令才敢说出口。甘麻剌欲训斥,秦贞阻了。不让他们信教,有个寄托,难道要他们造反?况且都是命在旦夕的难民,何必为难他们?

难民如此之多,他们随身带的财物哪够施舍,还是早些上路得好。即令卫队驱开灾民,清出条路。王府的车马从衣衫褴褛的灾民身旁驶过,甩远了他们。秦贞始终放心不下,透过车窗回望那些人,渐渐远去的佝偻身影形同鬼魅。他们就是这个国家的阴影,盛世浮生,繁华下的阴影,高高在上的人永远见不到,也不会去搭理。这个帝国、这个王朝将要去向何方,自己管不着了,她只知道自己正往北去,真金的太平之梦已经交给后继者,就由后继者去实现吧!

☆、后记

每次写后记都有一股不知所言的感觉,实在不知道该交待什么,但写后记好像已经成了小说惯例,不写就像没写完一样。既然如此,我还是要惯例一下。本篇只说两大问题:我为什么要写这个故事?我为什么要如此塑造人物?

先说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写这个故事?

其实没什么好说的,凡是我选的题材,首先必须我对它有兴趣。有人很诧异,为什么要写蒙元,题材太冷,而且蒙元很不讨好,写出来没人看的。我到不在意,我选的题材向来都很冷,本来就是个写什么都没人看的透明,也不在乎冷不冷了,自己开心就好。

不过写蒙元,特别是元初这段历史,下笔时确实有些棘手,因为牵涉到敏感历史问题。宋元战争始终是个绕不过的槛,如果对场战争进行批判,会被扣上大帽子,什么挑拨啊、什么抹黑啊、什么大民族主义啊!但如果追随主流,歌颂这场战争,依然会有人喷,诬蔑民族英雄、歌颂屠夫、洗白侵略者!我并不喜欢靠争议搏眼球,也反感这样做,所以选择回避这段历史,所以大家会在文中看到我极少提到宋朝。以后我可能会专写这段历史,但在这部以元为视角的小说中我不会写,因而大家更多看到的是元帝国与另几个汗国的矛盾。元帝国与以窝阔台汗国为首的几大汗国的矛盾其实是新俗与旧俗的矛盾,这段历史比起宋元战争也更符合我要表达的主题。

我写的其实是元初时,蒙古这个民族在文化十字路口上的反应。当然,本人水平有限,写不了这么深刻,而且也不想写深刻了(普及为主嘛)。这本书原名叫《半生戎马》,半生戎马半生闲,此话用在蒙古身上到很适合,那个时代,蒙古正处于“戎马”与“闲”之间。保持旧俗,还是迎向汉化,是不管情不情愿,必须做出的选择,对这两种观点,我都给予尊重。所以我着重表现汉法派(以真金为代表)忧国忧民的美德,以及他们欲通过改革开创太平盛世的美好愿望。而对于坚持旧俗的另一派(以海都为代表),我也不愿如其它作品那般贬低他们,把他们塑造成逆潮流而动的小丑。在我笔下,海都是倔强奔驰于草原的骏马,是不愿住进名为“宫殿”的黄金鸟笼的雄鹰。

当然,也不可能全都是黑白分明的两派,必有夹于两派之间的人。所以才又有自以为遵守旧俗,实则在不知不觉间已接受新俗的那木罕,以及摇摆在两派之间寻找政治平衡的忽必烈等角色。角色问题后面会详谈,第一个问题就到此了。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要如此塑造人物?

承接上文,既然本书有如此历史背景,自然少不了众多历史人物。是小说,免不了虚构,真真假假掺和着写,是我写真历史背景小说的一大习惯。篇幅有限,不挨个说了,打包批发。

真金与那木罕。历史这两兄弟确实因储位问题产生过矛盾。对真金,我的态度是将其完美化,但做得不成功。一方面想把他塑造完美,一方面又想保持他历史上的文弱温顺,搞得大家都对他喜欢不起来了。相反,不那么完美的那木罕却更受欢迎,那木罕的成长和觉醒过程牵动大家的心。和真金相比,那木罕的形象比较颠覆历史,书中的那木罕最终看淡名与利,而历史上的那木罕对储位还真有些执着。

在这里补充件事,在某章情节中,那木罕因为看不懂汉字,命令大臣用蒙古文写上疏,后来被忽必烈痛斥。其实他被骂得真冤啊!事实上在元初,官方文字本来就是蒙古文,大臣的上疏就是用蒙古文写的,那木罕不存在看不懂的问题。我之所以作了改变,是为出突汉法派的重要性,为了彰显改革必要。

海都与忽必烈。海都的形象颠覆吗?不!尽管《元史》上不厌其烦地称他为“叛王”,但海都真的叛了吗?海都从来没有臣服过忽必烈,怎么能说叛呢?忽必烈即位时,就有众多蒙古宗王不承认忽必烈的合法性,因此才有蒙古帝国的分裂。只不过后来海都建立的国家被灭了,史官位才大胆称他为“叛王”,甚至到了逢海都的名字,必加“叛”字的地步。这种反复强调本身就是一种欲盖弥彰的行为,我所做的不过是想还原海都的英雄形象而已。至于海都本人,在那个成吉思汗的子孙都住进宫殿的时代,他还坚持着游牧生活,仅这种精神就值得敬佩。

而忽必烈的形象则大大不同于常见印象,在许多作品中,他是开明君主,但在我笔下则主要展现他的另一面。首先他是帝王,要保住尊至之位;其次他是个政客,要平衡朝中势力。因此大家在书中看见忽必烈施展权术,甚至连儿子都要利用。其实这也谈不上颠覆。忽必烈得位不正是事实,只是现在很少有人追究这个问题,这根软肋一直是窝阔台汗国攻击他的把柄。任用阿合马等奸臣也是事实,以忽必烈的智慧不可能被蒙蔽,因而故意放纵的可能性更大。

安童、阿合马、卢世荣、桑哥。以前在书评区说过,安童其实一直是真金这边的,并未支持过那木罕,安童也确实被派到过西北辅佐那木罕,后来与那木罕一起被俘。在被海都拘禁期间,安童确实在海都手下做过官,这是事实,忽必烈因此事对安童耿耿于怀(朕的丞相不纯洁了……)。而在我的书中,安童形象更加完美,以“忠臣不事二君”为由拒绝海都,将任官一事编为诬陷,再加上最后凄凉的结局,令人惋惜啊!

后面三个都是安童的政敌,无论在书中,还是历史上,他们都是坏人,这三个人是忽必烈精心培育的三朵奇葩。阿合马没什么可说的,元代和珅,奸臣巨贪。卢世荣有点冤,他其实是桑哥推荐上来的傀儡,幕后掌实权的是桑哥。桑哥也没什么可说的。这三人有个共同点,都是忽必烈一手扶植起来,又一手消灭掉。走狗命运就是这般,平时喂饱咬人,到了冬至,宰了下锅。

说一下虚构人物,这里就只说秦贞和珊丹。我不希望她们的友谊陷入一般宫斗剧姐妹反目成仇的俗套,世间还是有真友谊的,她们相互帮助,共渡难关,都以生命去保护对方,以至于都被人看出百合情结了……我让她们数次结拜,以影射三次结拜的铁木真和扎木合,而她们又走了与那两位不同的路。

另一方面,她们都身藏血海深仇,但对仇恨的态度完全不同。珊丹要的是快意恩仇般的手刃仇人,她策划数次刺杀,后却因仇人的儿子变得彷徨,幸而她与那木罕各退一步,得了圆满。秦贞则另有想法,她不热衷于报仇,只想安定过日子,她渴望太平盛世,这样像她这般奴籍出身的人才有好日子过。遇上真金后,这种渴望被激发出来,并成为理想,所以她放弃远走高飞,希望真金成为圣君,开创盛世。这种理想并不属于她一人,而是千千万万人共同的愿望,这些理想都寄托在真金身上,当真金死后,一切都不存在了。所幸结局并不悲,离开宫廷后的秦贞或许会与早隐居起来的珊丹相遇,继续她们的友谊传奇也说不定。

结局中出现的因黄河泛滥而逃来的灾民,以及信白莲宗的老婆婆,都是在暗示元末历史,帝国的结局。元末,“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白莲教红巾军起义,王朝终结。有元一代不及百年,是盛世,还是浊世,就由我们后人来评说吧!

“话虽如此,但秦氏诡计多端,我怎放心得了?”

“娘娘如果不放心,也好办。明日品茶到是个机会……”

陶子瑛给阔阔真说了计谋。皇太后惊住,但也赞同,就按她的话办。

她们只当是场密谈,却不知被个无意间路过的白头宫婢听见。白头宫婢手捧一叠衣裙,像是浣衣局派来的送衣人。听见她们对话,先到有一惊,随后老练地沉下气,交还衣裙后,便直去秦贞宫中。

秦贞正为明日的品茶会忙碌着,她亲自准备茶点,虽不是最好最美味的,却是自己的心意,但愿阔阔真能满意。她们之间尽管恩怨重重,可也毕竟共了患难,最后一次与她相见,总不能马虎。

宫女突然来告:“娘娘,有个浣衣局的宫婢一定要见娘娘,都说娘娘没空,她就是不走。”

如果是浣衣局的人,说不定还是旧相识,或许是遇上难处了,才来见她,能帮就帮。秦贞许她进来。

宫女带进一位满头白发的人,秦贞诧异,不记得浣衣局有这么高龄的洗衣奴啊!待白头宫婢行完拜礼,略擡了头,秦贞立刻将她认出来,浣衣局里的人她忘记谁,也不会忘记这个人。“局使?”秦贞惊,明明是局使,怎成宫婢了?

老宫婢羞愧得又叩头,“早已没有局使,如今只有宫婢金氏。老奴有罪,对不起娘娘!”

“事已过去多年,我怎会怪你。”当年局使虐待她们确实可恶,但她已落魄如此,秦贞也不想追究了。

“娘娘宽宏大量,老奴谢谢娘娘不罪之恩!”金氏再拜。

“你来见我,必有事吧?”

“是,娘娘!”金氏跪行,靠近秦贞,“娘娘,老奴无意间听了件大事!”她凑近秦贞耳边,将所听之事一句不落地告知。

秦贞听后沉下脸色,问道:“你想要什么?想恢复职位吗?”

金氏答道:“老奴这把年纪,想服侍娘娘也力不从心,只想着能出宫养老。望娘娘成全。”

“只是如此吗?好,我到可以成全。”秦贞说着,陷入沉思。

转眼明日已至。园内,皇太后、皇太妃赏花品茶,二人相互礼敬,气氛融洽。

“妹妹,昨日我偶听得衣锦还乡的故事,想起妹妹故乡甚远,妹妹如今贵不可言,为什么不回乡看看呢?”阔阔真如同无意间地说起这事。

秦贞笑答:“我哪还有故乡?姐姐有所不知,故乡早已物是人非,已不是我的故乡。我在北方已经住惯,不想回去。”

“原来是这样,那就不强求妹妹。”阔阔真也笑。突然,手没握稳,茶碗翻了地上,瓷碗摔碎,茶水也溅湿两人裙边。

“姐姐怎这么不小心?还不快收拾了!”秦贞对宫女吩咐。

阔阔真目光闪烁,左顾右盼。秦贞笑对,“姐姐在等什么?”

见迟迟没有动静,阔阔真心中大怨,陶子瑛怎么办事的?她安排的人呢?又听秦贞发出此问,便知暴露了,索性拍桌大喊:“陶尚宫!陶尚宫!”但无人响应。等了少许,有宫女慌里慌张来报,陶子瑛溺毙池中。阔阔真大骇,盯着沉稳品茶的秦贞——这个女人到底不简单。

秦贞放下茶碗,慢慢道:“陶子瑛这人如何,姐姐和我都清楚。念及她与我同是浣衣局出来的姐妹,我多次原谅,可最终她还是酿成大祸。姐姐也曾说过,陶子瑛挑拨我们姐妹关系,这样的小人留不得,姐姐说是不是呢?”

她全知道了!阔阔真暂时没了主意,但她也没说破,给自己这个皇太后留了几分颜面。看来以后得与这个女人斗下去,或明斗,或暗斗,以后宫中生活精彩了。

她这般想,怎知秦贞却说:“今日准备茶点,是为向姐姐辞行。”

“什么?”阔阔真惊讶。

“我将离开大都,到远方去,以后恐怕再难与姐姐见面。”

“你不是说会留在北方吗?”

“是啊!我要到更北的地方去。甘麻剌即将回漠北的王府,我也会同行,合汗已经准许了。”

“什么时候走?”

“就在今日。”

阔阔真更惊,她完全没有准备,想了想,叹道:“怎这么急?我完全不知此事。多留几日吧!我好为你饯行。你我相伴多年,无论恩恩怨怨,情谊总是有的。”

“恩恩怨怨就让它到今日为止。”秦贞说道,“甘麻剌今日启程,我不会多留一日。”说罢,即刻向阔阔真行礼告别。

阔阔真莫名失落,却也不再多留,随她去吧!

秦贞就此告别众人,离开花园,离开宫殿群落,穿过笔直幽长的石板大道,直向宫门。

宫门外,晋王的车马已等着她了。秦贞见着正与马夫交待事情的甘麻剌,他的王妃和儿子在他身旁。甘麻剌转身便望见了她,他对秦贞笑,并且那样欣喜。秦贞也笑了,大步走去,与他们在一起。

甘麻剌带上妻儿向秦贞行礼,秦贞与他们一同上车。在宫里耽误太多时间,今日走不远了。

晋王妃怀里的婴儿不哭不闹,行是乖巧。这是甘麻剌的儿子,也是她的孙子,她还不知道他的名字呢!抱了过来,问道:“孩子叫什么?”

王妃回道:“叫也孙铁木儿。”

秦贞笑,逗起孩子来。

车马不多时便出了城,城外成群结队的逃荒难民断住了道路。晋王府的卫队冲上前驱赶难民。

秦贞拨开窗帘见了,纳闷哪来的难民。府也感到棘手。

甘麻剌和王妃见他们可怜,便想散些财物。

一位老妇人领了施舍,念着佛号道谢。晋王妃也是信佛的,见老妇人信佛,便多问了句,修的哪宗哪派?老妇人答道:“草民修的白莲宗。”

白莲宗就是白莲会,朝廷禁止的邪宗左派,这老妇人当是不知禁令才敢说出口。甘麻剌欲训斥,秦贞阻了。不让他们信教,有个寄托,难道要他们造反?况且都是命在旦夕的难民,何必为难他们?

难民如此之多,他们随身带的财物哪够施舍,还是早些上路得好。即令卫队驱开灾民,清出条路。王府的车马从衣衫褴褛的灾民身旁驶过,甩远了他们。秦贞始终放心不下,透过车窗回望那些人,渐渐远去的佝偻身影形同鬼魅。他们就是这个国家的阴影,盛世浮生,繁华下的阴影,高高在上的人永远见不到,也不会去搭理。这个帝国、这个王朝将要去向何方,自己管不着了,她只知道自己正往北去,真金的太平之梦已经交给后继者,就由后继者去实现吧!

☆、后记

每次写后记都有一股不知所言的感觉,实在不知道该交待什么,但写后记好像已经成了小说惯例,不写就像没写完一样。既然如此,我还是要惯例一下。本篇只说两大问题:我为什么要写这个故事?我为什么要如此塑造人物?

先说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写这个故事?

其实没什么好说的,凡是我选的题材,首先必须我对它有兴趣。有人很诧异,为什么要写蒙元,题材太冷,而且蒙元很不讨好,写出来没人看的。我到不在意,我选的题材向来都很冷,本来就是个写什么都没人看的透明,也不在乎冷不冷了,自己开心就好。

不过写蒙元,特别是元初这段历史,下笔时确实有些棘手,因为牵涉到敏感历史问题。宋元战争始终是个绕不过的槛,如果对场战争进行批判,会被扣上大帽子,什么挑拨啊、什么抹黑啊、什么大民族主义啊!但如果追随主流,歌颂这场战争,依然会有人喷,诬蔑民族英雄、歌颂屠夫、洗白侵略者!我并不喜欢靠争议搏眼球,也反感这样做,所以选择回避这段历史,所以大家会在文中看到我极少提到宋朝。以后我可能会专写这段历史,但在这部以元为视角的小说中我不会写,因而大家更多看到的是元帝国与另几个汗国的矛盾。元帝国与以窝阔台汗国为首的几大汗国的矛盾其实是新俗与旧俗的矛盾,这段历史比起宋元战争也更符合我要表达的主题。

我写的其实是元初时,蒙古这个民族在文化十字路口上的反应。当然,本人水平有限,写不了这么深刻,而且也不想写深刻了(普及为主嘛)。这本书原名叫《半生戎马》,半生戎马半生闲,此话用在蒙古身上到很适合,那个时代,蒙古正处于“戎马”与“闲”之间。保持旧俗,还是迎向汉化,是不管情不情愿,必须做出的选择,对这两种观点,我都给予尊重。所以我着重表现汉法派(以真金为代表)忧国忧民的美德,以及他们欲通过改革开创太平盛世的美好愿望。而对于坚持旧俗的另一派(以海都为代表),我也不愿如其它作品那般贬低他们,把他们塑造成逆潮流而动的小丑。在我笔下,海都是倔强奔驰于草原的骏马,是不愿住进名为“宫殿”的黄金鸟笼的雄鹰。

当然,也不可能全都是黑白分明的两派,必有夹于两派之间的人。所以才又有自以为遵守旧俗,实则在不知不觉间已接受新俗的那木罕,以及摇摆在两派之间寻找政治平衡的忽必烈等角色。角色问题后面会详谈,第一个问题就到此了。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要如此塑造人物?

承接上文,既然本书有如此历史背景,自然少不了众多历史人物。是小说,免不了虚构,真真假假掺和着写,是我写真历史背景小说的一大习惯。篇幅有限,不挨个说了,打包批发。

真金与那木罕。历史这两兄弟确实因储位问题产生过矛盾。对真金,我的态度是将其完美化,但做得不成功。一方面想把他塑造完美,一方面又想保持他历史上的文弱温顺,搞得大家都对他喜欢不起来了。相反,不那么完美的那木罕却更受欢迎,那木罕的成长和觉醒过程牵动大家的心。和真金相比,那木罕的形象比较颠覆历史,书中的那木罕最终看淡名与利,而历史上的那木罕对储位还真有些执着。

在这里补充件事,在某章情节中,那木罕因为看不懂汉字,命令大臣用蒙古文写上疏,后来被忽必烈痛斥。其实他被骂得真冤啊!事实上在元初,官方文字本来就是蒙古文,大臣的上疏就是用蒙古文写的,那木罕不存在看不懂的问题。我之所以作了改变,是为出突汉法派的重要性,为了彰显改革必要。

海都与忽必烈。海都的形象颠覆吗?不!尽管《元史》上不厌其烦地称他为“叛王”,但海都真的叛了吗?海都从来没有臣服过忽必烈,怎么能说叛呢?忽必烈即位时,就有众多蒙古宗王不承认忽必烈的合法性,因此才有蒙古帝国的分裂。只不过后来海都建立的国家被灭了,史官位才大胆称他为“叛王”,甚至到了逢海都的名字,必加“叛”字的地步。这种反复强调本身就是一种欲盖弥彰的行为,我所做的不过是想还原海都的英雄形象而已。至于海都本人,在那个成吉思汗的子孙都住进宫殿的时代,他还坚持着游牧生活,仅这种精神就值得敬佩。

而忽必烈的形象则大大不同于常见印象,在许多作品中,他是开明君主,但在我笔下则主要展现他的另一面。首先他是帝王,要保住尊至之位;其次他是个政客,要平衡朝中势力。因此大家在书中看见忽必烈施展权术,甚至连儿子都要利用。其实这也谈不上颠覆。忽必烈得位不正是事实,只是现在很少有人追究这个问题,这根软肋一直是窝阔台汗国攻击他的把柄。任用阿合马等奸臣也是事实,以忽必烈的智慧不可能被蒙蔽,因而故意放纵的可能性更大。

安童、阿合马、卢世荣、桑哥。以前在书评区说过,安童其实一直是真金这边的,并未支持过那木罕,安童也确实被派到过西北辅佐那木罕,后来与那木罕一起被俘。在被海都拘禁期间,安童确实在海都手下做过官,这是事实,忽必烈因此事对安童耿耿于怀(朕的丞相不纯洁了……)。而在我的书中,安童形象更加完美,以“忠臣不事二君”为由拒绝海都,将任官一事编为诬陷,再加上最后凄凉的结局,令人惋惜啊!

后面三个都是安童的政敌,无论在书中,还是历史上,他们都是坏人,这三个人是忽必烈精心培育的三朵奇葩。阿合马没什么可说的,元代和珅,奸臣巨贪。卢世荣有点冤,他其实是桑哥推荐上来的傀儡,幕后掌实权的是桑哥。桑哥也没什么可说的。这三人有个共同点,都是忽必烈一手扶植起来,又一手消灭掉。走狗命运就是这般,平时喂饱咬人,到了冬至,宰了下锅。

说一下虚构人物,这里就只说秦贞和珊丹。我不希望她们的友谊陷入一般宫斗剧姐妹反目成仇的俗套,世间还是有真友谊的,她们相互帮助,共渡难关,都以生命去保护对方,以至于都被人看出百合情结了……我让她们数次结拜,以影射三次结拜的铁木真和扎木合,而她们又走了与那两位不同的路。

另一方面,她们都身藏血海深仇,但对仇恨的态度完全不同。珊丹要的是快意恩仇般的手刃仇人,她策划数次刺杀,后却因仇人的儿子变得彷徨,幸而她与那木罕各退一步,得了圆满。秦贞则另有想法,她不热衷于报仇,只想安定过日子,她渴望太平盛世,这样像她这般奴籍出身的人才有好日子过。遇上真金后,这种渴望被激发出来,并成为理想,所以她放弃远走高飞,希望真金成为圣君,开创盛世。这种理想并不属于她一人,而是千千万万人共同的愿望,这些理想都寄托在真金身上,当真金死后,一切都不存在了。所幸结局并不悲,离开宫廷后的秦贞或许会与早隐居起来的珊丹相遇,继续她们的友谊传奇也说不定。

结局中出现的因黄河泛滥而逃来的灾民,以及信白莲宗的老婆婆,都是在暗示元末历史,帝国的结局。元末,“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白莲教红巾军起义,王朝终结。有元一代不及百年,是盛世,还是浊世,就由我们后人来评说吧!

“话虽如此,但秦氏诡计多端,我怎放心得了?”

“娘娘如果不放心,也好办。明日品茶到是个机会……”

陶子瑛给阔阔真说了计谋。皇太后惊住,但也赞同,就按她的话办。

她们只当是场密谈,却不知被个无意间路过的白头宫婢听见。白头宫婢手捧一叠衣裙,像是浣衣局派来的送衣人。听见她们对话,先到有一惊,随后老练地沉下气,交还衣裙后,便直去秦贞宫中。

秦贞正为明日的品茶会忙碌着,她亲自准备茶点,虽不是最好最美味的,却是自己的心意,但愿阔阔真能满意。她们之间尽管恩怨重重,可也毕竟共了患难,最后一次与她相见,总不能马虎。

宫女突然来告:“娘娘,有个浣衣局的宫婢一定要见娘娘,都说娘娘没空,她就是不走。”

如果是浣衣局的人,说不定还是旧相识,或许是遇上难处了,才来见她,能帮就帮。秦贞许她进来。

宫女带进一位满头白发的人,秦贞诧异,不记得浣衣局有这么高龄的洗衣奴啊!待白头宫婢行完拜礼,略擡了头,秦贞立刻将她认出来,浣衣局里的人她忘记谁,也不会忘记这个人。“局使?”秦贞惊,明明是局使,怎成宫婢了?

老宫婢羞愧得又叩头,“早已没有局使,如今只有宫婢金氏。老奴有罪,对不起娘娘!”

“事已过去多年,我怎会怪你。”当年局使虐待她们确实可恶,但她已落魄如此,秦贞也不想追究了。

“娘娘宽宏大量,老奴谢谢娘娘不罪之恩!”金氏再拜。

“你来见我,必有事吧?”

“是,娘娘!”金氏跪行,靠近秦贞,“娘娘,老奴无意间听了件大事!”她凑近秦贞耳边,将所听之事一句不落地告知。

秦贞听后沉下脸色,问道:“你想要什么?想恢复职位吗?”

金氏答道:“老奴这把年纪,想服侍娘娘也力不从心,只想着能出宫养老。望娘娘成全。”

“只是如此吗?好,我到可以成全。”秦贞说着,陷入沉思。

转眼明日已至。园内,皇太后、皇太妃赏花品茶,二人相互礼敬,气氛融洽。

“妹妹,昨日我偶听得衣锦还乡的故事,想起妹妹故乡甚远,妹妹如今贵不可言,为什么不回乡看看呢?”阔阔真如同无意间地说起这事。

秦贞笑答:“我哪还有故乡?姐姐有所不知,故乡早已物是人非,已不是我的故乡。我在北方已经住惯,不想回去。”

“原来是这样,那就不强求妹妹。”阔阔真也笑。突然,手没握稳,茶碗翻了地上,瓷碗摔碎,茶水也溅湿两人裙边。

“姐姐怎这么不小心?还不快收拾了!”秦贞对宫女吩咐。

阔阔真目光闪烁,左顾右盼。秦贞笑对,“姐姐在等什么?”

见迟迟没有动静,阔阔真心中大怨,陶子瑛怎么办事的?她安排的人呢?又听秦贞发出此问,便知暴露了,索性拍桌大喊:“陶尚宫!陶尚宫!”但无人响应。等了少许,有宫女慌里慌张来报,陶子瑛溺毙池中。阔阔真大骇,盯着沉稳品茶的秦贞——这个女人到底不简单。

秦贞放下茶碗,慢慢道:“陶子瑛这人如何,姐姐和我都清楚。念及她与我同是浣衣局出来的姐妹,我多次原谅,可最终她还是酿成大祸。姐姐也曾说过,陶子瑛挑拨我们姐妹关系,这样的小人留不得,姐姐说是不是呢?”

她全知道了!阔阔真暂时没了主意,但她也没说破,给自己这个皇太后留了几分颜面。看来以后得与这个女人斗下去,或明斗,或暗斗,以后宫中生活精彩了。

她这般想,怎知秦贞却说:“今日准备茶点,是为向姐姐辞行。”

“什么?”阔阔真惊讶。

“我将离开大都,到远方去,以后恐怕再难与姐姐见面。”

“你不是说会留在北方吗?”

“是啊!我要到更北的地方去。甘麻剌即将回漠北的王府,我也会同行,合汗已经准许了。”

“什么时候走?”

“就在今日。”

阔阔真更惊,她完全没有准备,想了想,叹道:“怎这么急?我完全不知此事。多留几日吧!我好为你饯行。你我相伴多年,无论恩恩怨怨,情谊总是有的。”

“恩恩怨怨就让它到今日为止。”秦贞说道,“甘麻剌今日启程,我不会多留一日。”说罢,即刻向阔阔真行礼告别。

阔阔真莫名失落,却也不再多留,随她去吧!

秦贞就此告别众人,离开花园,离开宫殿群落,穿过笔直幽长的石板大道,直向宫门。

宫门外,晋王的车马已等着她了。秦贞见着正与马夫交待事情的甘麻剌,他的王妃和儿子在他身旁。甘麻剌转身便望见了她,他对秦贞笑,并且那样欣喜。秦贞也笑了,大步走去,与他们在一起。

甘麻剌带上妻儿向秦贞行礼,秦贞与他们一同上车。在宫里耽误太多时间,今日走不远了。

晋王妃怀里的婴儿不哭不闹,行是乖巧。这是甘麻剌的儿子,也是她的孙子,她还不知道他的名字呢!抱了过来,问道:“孩子叫什么?”

王妃回道:“叫也孙铁木儿。”

秦贞笑,逗起孩子来。

车马不多时便出了城,城外成群结队的逃荒难民断住了道路。晋王府的卫队冲上前驱赶难民。

秦贞拨开窗帘见了,纳闷哪来的难民。府也感到棘手。

甘麻剌和王妃见他们可怜,便想散些财物。

一位老妇人领了施舍,念着佛号道谢。晋王妃也是信佛的,见老妇人信佛,便多问了句,修的哪宗哪派?老妇人答道:“草民修的白莲宗。”

白莲宗就是白莲会,朝廷禁止的邪宗左派,这老妇人当是不知禁令才敢说出口。甘麻剌欲训斥,秦贞阻了。不让他们信教,有个寄托,难道要他们造反?况且都是命在旦夕的难民,何必为难他们?

难民如此之多,他们随身带的财物哪够施舍,还是早些上路得好。即令卫队驱开灾民,清出条路。王府的车马从衣衫褴褛的灾民身旁驶过,甩远了他们。秦贞始终放心不下,透过车窗回望那些人,渐渐远去的佝偻身影形同鬼魅。他们就是这个国家的阴影,盛世浮生,繁华下的阴影,高高在上的人永远见不到,也不会去搭理。这个帝国、这个王朝将要去向何方,自己管不着了,她只知道自己正往北去,真金的太平之梦已经交给后继者,就由后继者去实现吧!

☆、后记

每次写后记都有一股不知所言的感觉,实在不知道该交待什么,但写后记好像已经成了小说惯例,不写就像没写完一样。既然如此,我还是要惯例一下。本篇只说两大问题:我为什么要写这个故事?我为什么要如此塑造人物?

先说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写这个故事?

其实没什么好说的,凡是我选的题材,首先必须我对它有兴趣。有人很诧异,为什么要写蒙元,题材太冷,而且蒙元很不讨好,写出来没人看的。我到不在意,我选的题材向来都很冷,本来就是个写什么都没人看的透明,也不在乎冷不冷了,自己开心就好。

不过写蒙元,特别是元初这段历史,下笔时确实有些棘手,因为牵涉到敏感历史问题。宋元战争始终是个绕不过的槛,如果对场战争进行批判,会被扣上大帽子,什么挑拨啊、什么抹黑啊、什么大民族主义啊!但如果追随主流,歌颂这场战争,依然会有人喷,诬蔑民族英雄、歌颂屠夫、洗白侵略者!我并不喜欢靠争议搏眼球,也反感这样做,所以选择回避这段历史,所以大家会在文中看到我极少提到宋朝。以后我可能会专写这段历史,但在这部以元为视角的小说中我不会写,因而大家更多看到的是元帝国与另几个汗国的矛盾。元帝国与以窝阔台汗国为首的几大汗国的矛盾其实是新俗与旧俗的矛盾,这段历史比起宋元战争也更符合我要表达的主题。

我写的其实是元初时,蒙古这个民族在文化十字路口上的反应。当然,本人水平有限,写不了这么深刻,而且也不想写深刻了(普及为主嘛)。这本书原名叫《半生戎马》,半生戎马半生闲,此话用在蒙古身上到很适合,那个时代,蒙古正处于“戎马”与“闲”之间。保持旧俗,还是迎向汉化,是不管情不情愿,必须做出的选择,对这两种观点,我都给予尊重。所以我着重表现汉法派(以真金为代表)忧国忧民的美德,以及他们欲通过改革开创太平盛世的美好愿望。而对于坚持旧俗的另一派(以海都为代表),我也不愿如其它作品那般贬低他们,把他们塑造成逆潮流而动的小丑。在我笔下,海都是倔强奔驰于草原的骏马,是不愿住进名为“宫殿”的黄金鸟笼的雄鹰。

当然,也不可能全都是黑白分明的两派,必有夹于两派之间的人。所以才又有自以为遵守旧俗,实则在不知不觉间已接受新俗的那木罕,以及摇摆在两派之间寻找政治平衡的忽必烈等角色。角色问题后面会详谈,第一个问题就到此了。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要如此塑造人物?

承接上文,既然本书有如此历史背景,自然少不了众多历史人物。是小说,免不了虚构,真真假假掺和着写,是我写真历史背景小说的一大习惯。篇幅有限,不挨个说了,打包批发。

真金与那木罕。历史这两兄弟确实因储位问题产生过矛盾。对真金,我的态度是将其完美化,但做得不成功。一方面想把他塑造完美,一方面又想保持他历史上的文弱温顺,搞得大家都对他喜欢不起来了。相反,不那么完美的那木罕却更受欢迎,那木罕的成长和觉醒过程牵动大家的心。和真金相比,那木罕的形象比较颠覆历史,书中的那木罕最终看淡名与利,而历史上的那木罕对储位还真有些执着。

在这里补充件事,在某章情节中,那木罕因为看不懂汉字,命令大臣用蒙古文写上疏,后来被忽必烈痛斥。其实他被骂得真冤啊!事实上在元初,官方文字本来就是蒙古文,大臣的上疏就是用蒙古文写的,那木罕不存在看不懂的问题。我之所以作了改变,是为出突汉法派的重要性,为了彰显改革必要。

海都与忽必烈。海都的形象颠覆吗?不!尽管《元史》上不厌其烦地称他为“叛王”,但海都真的叛了吗?海都从来没有臣服过忽必烈,怎么能说叛呢?忽必烈即位时,就有众多蒙古宗王不承认忽必烈的合法性,因此才有蒙古帝国的分裂。只不过后来海都建立的国家被灭了,史官位才大胆称他为“叛王”,甚至到了逢海都的名字,必加“叛”字的地步。这种反复强调本身就是一种欲盖弥彰的行为,我所做的不过是想还原海都的英雄形象而已。至于海都本人,在那个成吉思汗的子孙都住进宫殿的时代,他还坚持着游牧生活,仅这种精神就值得敬佩。

而忽必烈的形象则大大不同于常见印象,在许多作品中,他是开明君主,但在我笔下则主要展现他的另一面。首先他是帝王,要保住尊至之位;其次他是个政客,要平衡朝中势力。因此大家在书中看见忽必烈施展权术,甚至连儿子都要利用。其实这也谈不上颠覆。忽必烈得位不正是事实,只是现在很少有人追究这个问题,这根软肋一直是窝阔台汗国攻击他的把柄。任用阿合马等奸臣也是事实,以忽必烈的智慧不可能被蒙蔽,因而故意放纵的可能性更大。

安童、阿合马、卢世荣、桑哥。以前在书评区说过,安童其实一直是真金这边的,并未支持过那木罕,安童也确实被派到过西北辅佐那木罕,后来与那木罕一起被俘。在被海都拘禁期间,安童确实在海都手下做过官,这是事实,忽必烈因此事对安童耿耿于怀(朕的丞相不纯洁了……)。而在我的书中,安童形象更加完美,以“忠臣不事二君”为由拒绝海都,将任官一事编为诬陷,再加上最后凄凉的结局,令人惋惜啊!

后面三个都是安童的政敌,无论在书中,还是历史上,他们都是坏人,这三个人是忽必烈精心培育的三朵奇葩。阿合马没什么可说的,元代和珅,奸臣巨贪。卢世荣有点冤,他其实是桑哥推荐上来的傀儡,幕后掌实权的是桑哥。桑哥也没什么可说的。这三人有个共同点,都是忽必烈一手扶植起来,又一手消灭掉。走狗命运就是这般,平时喂饱咬人,到了冬至,宰了下锅。

说一下虚构人物,这里就只说秦贞和珊丹。我不希望她们的友谊陷入一般宫斗剧姐妹反目成仇的俗套,世间还是有真友谊的,她们相互帮助,共渡难关,都以生命去保护对方,以至于都被人看出百合情结了……我让她们数次结拜,以影射三次结拜的铁木真和扎木合,而她们又走了与那两位不同的路。

另一方面,她们都身藏血海深仇,但对仇恨的态度完全不同。珊丹要的是快意恩仇般的手刃仇人,她策划数次刺杀,后却因仇人的儿子变得彷徨,幸而她与那木罕各退一步,得了圆满。秦贞则另有想法,她不热衷于报仇,只想安定过日子,她渴望太平盛世,这样像她这般奴籍出身的人才有好日子过。遇上真金后,这种渴望被激发出来,并成为理想,所以她放弃远走高飞,希望真金成为圣君,开创盛世。这种理想并不属于她一人,而是千千万万人共同的愿望,这些理想都寄托在真金身上,当真金死后,一切都不存在了。所幸结局并不悲,离开宫廷后的秦贞或许会与早隐居起来的珊丹相遇,继续她们的友谊传奇也说不定。

结局中出现的因黄河泛滥而逃来的灾民,以及信白莲宗的老婆婆,都是在暗示元末历史,帝国的结局。元末,“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白莲教红巾军起义,王朝终结。有元一代不及百年,是盛世,还是浊世,就由我们后人来评说吧!

“话虽如此,但秦氏诡计多端,我怎放心得了?”

“娘娘如果不放心,也好办。明日品茶到是个机会……”

陶子瑛给阔阔真说了计谋。皇太后惊住,但也赞同,就按她的话办。

她们只当是场密谈,却不知被个无意间路过的白头宫婢听见。白头宫婢手捧一叠衣裙,像是浣衣局派来的送衣人。听见她们对话,先到有一惊,随后老练地沉下气,交还衣裙后,便直去秦贞宫中。

秦贞正为明日的品茶会忙碌着,她亲自准备茶点,虽不是最好最美味的,却是自己的心意,但愿阔阔真能满意。她们之间尽管恩怨重重,可也毕竟共了患难,最后一次与她相见,总不能马虎。

宫女突然来告:“娘娘,有个浣衣局的宫婢一定要见娘娘,都说娘娘没空,她就是不走。”

如果是浣衣局的人,说不定还是旧相识,或许是遇上难处了,才来见她,能帮就帮。秦贞许她进来。

宫女带进一位满头白发的人,秦贞诧异,不记得浣衣局有这么高龄的洗衣奴啊!待白头宫婢行完拜礼,略擡了头,秦贞立刻将她认出来,浣衣局里的人她忘记谁,也不会忘记这个人。“局使?”秦贞惊,明明是局使,怎成宫婢了?

老宫婢羞愧得又叩头,“早已没有局使,如今只有宫婢金氏。老奴有罪,对不起娘娘!”

“事已过去多年,我怎会怪你。”当年局使虐待她们确实可恶,但她已落魄如此,秦贞也不想追究了。

“娘娘宽宏大量,老奴谢谢娘娘不罪之恩!”金氏再拜。

“你来见我,必有事吧?”

“是,娘娘!”金氏跪行,靠近秦贞,“娘娘,老奴无意间听了件大事!”她凑近秦贞耳边,将所听之事一句不落地告知。

秦贞听后沉下脸色,问道:“你想要什么?想恢复职位吗?”

金氏答道:“老奴这把年纪,想服侍娘娘也力不从心,只想着能出宫养老。望娘娘成全。”

“只是如此吗?好,我到可以成全。”秦贞说着,陷入沉思。

转眼明日已至。园内,皇太后、皇太妃赏花品茶,二人相互礼敬,气氛融洽。

“妹妹,昨日我偶听得衣锦还乡的故事,想起妹妹故乡甚远,妹妹如今贵不可言,为什么不回乡看看呢?”阔阔真如同无意间地说起这事。

秦贞笑答:“我哪还有故乡?姐姐有所不知,故乡早已物是人非,已不是我的故乡。我在北方已经住惯,不想回去。”

“原来是这样,那就不强求妹妹。”阔阔真也笑。突然,手没握稳,茶碗翻了地上,瓷碗摔碎,茶水也溅湿两人裙边。

“姐姐怎这么不小心?还不快收拾了!”秦贞对宫女吩咐。

阔阔真目光闪烁,左顾右盼。秦贞笑对,“姐姐在等什么?”

见迟迟没有动静,阔阔真心中大怨,陶子瑛怎么办事的?她安排的人呢?又听秦贞发出此问,便知暴露了,索性拍桌大喊:“陶尚宫!陶尚宫!”但无人响应。等了少许,有宫女慌里慌张来报,陶子瑛溺毙池中。阔阔真大骇,盯着沉稳品茶的秦贞——这个女人到底不简单。

秦贞放下茶碗,慢慢道:“陶子瑛这人如何,姐姐和我都清楚。念及她与我同是浣衣局出来的姐妹,我多次原谅,可最终她还是酿成大祸。姐姐也曾说过,陶子瑛挑拨我们姐妹关系,这样的小人留不得,姐姐说是不是呢?”

她全知道了!阔阔真暂时没了主意,但她也没说破,给自己这个皇太后留了几分颜面。看来以后得与这个女人斗下去,或明斗,或暗斗,以后宫中生活精彩了。

她这般想,怎知秦贞却说:“今日准备茶点,是为向姐姐辞行。”

“什么?”阔阔真惊讶。

“我将离开大都,到远方去,以后恐怕再难与姐姐见面。”

“你不是说会留在北方吗?”

“是啊!我要到更北的地方去。甘麻剌即将回漠北的王府,我也会同行,合汗已经准许了。”

“什么时候走?”

“就在今日。”

阔阔真更惊,她完全没有准备,想了想,叹道:“怎这么急?我完全不知此事。多留几日吧!我好为你饯行。你我相伴多年,无论恩恩怨怨,情谊总是有的。”

“恩恩怨怨就让它到今日为止。”秦贞说道,“甘麻剌今日启程,我不会多留一日。”说罢,即刻向阔阔真行礼告别。

阔阔真莫名失落,却也不再多留,随她去吧!

秦贞就此告别众人,离开花园,离开宫殿群落,穿过笔直幽长的石板大道,直向宫门。

宫门外,晋王的车马已等着她了。秦贞见着正与马夫交待事情的甘麻剌,他的王妃和儿子在他身旁。甘麻剌转身便望见了她,他对秦贞笑,并且那样欣喜。秦贞也笑了,大步走去,与他们在一起。

甘麻剌带上妻儿向秦贞行礼,秦贞与他们一同上车。在宫里耽误太多时间,今日走不远了。

晋王妃怀里的婴儿不哭不闹,行是乖巧。这是甘麻剌的儿子,也是她的孙子,她还不知道他的名字呢!抱了过来,问道:“孩子叫什么?”

王妃回道:“叫也孙铁木儿。”

秦贞笑,逗起孩子来。

车马不多时便出了城,城外成群结队的逃荒难民断住了道路。晋王府的卫队冲上前驱赶难民。

秦贞拨开窗帘见了,纳闷哪来的难民。府也感到棘手。

甘麻剌和王妃见他们可怜,便想散些财物。

一位老妇人领了施舍,念着佛号道谢。晋王妃也是信佛的,见老妇人信佛,便多问了句,修的哪宗哪派?老妇人答道:“草民修的白莲宗。”

白莲宗就是白莲会,朝廷禁止的邪宗左派,这老妇人当是不知禁令才敢说出口。甘麻剌欲训斥,秦贞阻了。不让他们信教,有个寄托,难道要他们造反?况且都是命在旦夕的难民,何必为难他们?

难民如此之多,他们随身带的财物哪够施舍,还是早些上路得好。即令卫队驱开灾民,清出条路。王府的车马从衣衫褴褛的灾民身旁驶过,甩远了他们。秦贞始终放心不下,透过车窗回望那些人,渐渐远去的佝偻身影形同鬼魅。他们就是这个国家的阴影,盛世浮生,繁华下的阴影,高高在上的人永远见不到,也不会去搭理。这个帝国、这个王朝将要去向何方,自己管不着了,她只知道自己正往北去,真金的太平之梦已经交给后继者,就由后继者去实现吧!

☆、后记

每次写后记都有一股不知所言的感觉,实在不知道该交待什么,但写后记好像已经成了小说惯例,不写就像没写完一样。既然如此,我还是要惯例一下。本篇只说两大问题:我为什么要写这个故事?我为什么要如此塑造人物?

先说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写这个故事?

其实没什么好说的,凡是我选的题材,首先必须我对它有兴趣。有人很诧异,为什么要写蒙元,题材太冷,而且蒙元很不讨好,写出来没人看的。我到不在意,我选的题材向来都很冷,本来就是个写什么都没人看的透明,也不在乎冷不冷了,自己开心就好。

不过写蒙元,特别是元初这段历史,下笔时确实有些棘手,因为牵涉到敏感历史问题。宋元战争始终是个绕不过的槛,如果对场战争进行批判,会被扣上大帽子,什么挑拨啊、什么抹黑啊、什么大民族主义啊!但如果追随主流,歌颂这场战争,依然会有人喷,诬蔑民族英雄、歌颂屠夫、洗白侵略者!我并不喜欢靠争议搏眼球,也反感这样做,所以选择回避这段历史,所以大家会在文中看到我极少提到宋朝。以后我可能会专写这段历史,但在这部以元为视角的小说中我不会写,因而大家更多看到的是元帝国与另几个汗国的矛盾。元帝国与以窝阔台汗国为首的几大汗国的矛盾其实是新俗与旧俗的矛盾,这段历史比起宋元战争也更符合我要表达的主题。

我写的其实是元初时,蒙古这个民族在文化十字路口上的反应。当然,本人水平有限,写不了这么深刻,而且也不想写深刻了(普及为主嘛)。这本书原名叫《半生戎马》,半生戎马半生闲,此话用在蒙古身上到很适合,那个时代,蒙古正处于“戎马”与“闲”之间。保持旧俗,还是迎向汉化,是不管情不情愿,必须做出的选择,对这两种观点,我都给予尊重。所以我着重表现汉法派(以真金为代表)忧国忧民的美德,以及他们欲通过改革开创太平盛世的美好愿望。而对于坚持旧俗的另一派(以海都为代表),我也不愿如其它作品那般贬低他们,把他们塑造成逆潮流而动的小丑。在我笔下,海都是倔强奔驰于草原的骏马,是不愿住进名为“宫殿”的黄金鸟笼的雄鹰。

当然,也不可能全都是黑白分明的两派,必有夹于两派之间的人。所以才又有自以为遵守旧俗,实则在不知不觉间已接受新俗的那木罕,以及摇摆在两派之间寻找政治平衡的忽必烈等角色。角色问题后面会详谈,第一个问题就到此了。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要如此塑造人物?

承接上文,既然本书有如此历史背景,自然少不了众多历史人物。是小说,免不了虚构,真真假假掺和着写,是我写真历史背景小说的一大习惯。篇幅有限,不挨个说了,打包批发。

真金与那木罕。历史这两兄弟确实因储位问题产生过矛盾。对真金,我的态度是将其完美化,但做得不成功。一方面想把他塑造完美,一方面又想保持他历史上的文弱温顺,搞得大家都对他喜欢不起来了。相反,不那么完美的那木罕却更受欢迎,那木罕的成长和觉醒过程牵动大家的心。和真金相比,那木罕的形象比较颠覆历史,书中的那木罕最终看淡名与利,而历史上的那木罕对储位还真有些执着。

在这里补充件事,在某章情节中,那木罕因为看不懂汉字,命令大臣用蒙古文写上疏,后来被忽必烈痛斥。其实他被骂得真冤啊!事实上在元初,官方文字本来就是蒙古文,大臣的上疏就是用蒙古文写的,那木罕不存在看不懂的问题。我之所以作了改变,是为出突汉法派的重要性,为了彰显改革必要。

海都与忽必烈。海都的形象颠覆吗?不!尽管《元史》上不厌其烦地称他为“叛王”,但海都真的叛了吗?海都从来没有臣服过忽必烈,怎么能说叛呢?忽必烈即位时,就有众多蒙古宗王不承认忽必烈的合法性,因此才有蒙古帝国的分裂。只不过后来海都建立的国家被灭了,史官位才大胆称他为“叛王”,甚至到了逢海都的名字,必加“叛”字的地步。这种反复强调本身就是一种欲盖弥彰的行为,我所做的不过是想还原海都的英雄形象而已。至于海都本人,在那个成吉思汗的子孙都住进宫殿的时代,他还坚持着游牧生活,仅这种精神就值得敬佩。

而忽必烈的形象则大大不同于常见印象,在许多作品中,他是开明君主,但在我笔下则主要展现他的另一面。首先他是帝王,要保住尊至之位;其次他是个政客,要平衡朝中势力。因此大家在书中看见忽必烈施展权术,甚至连儿子都要利用。其实这也谈不上颠覆。忽必烈得位不正是事实,只是现在很少有人追究这个问题,这根软肋一直是窝阔台汗国攻击他的把柄。任用阿合马等奸臣也是事实,以忽必烈的智慧不可能被蒙蔽,因而故意放纵的可能性更大。

安童、阿合马、卢世荣、桑哥。以前在书评区说过,安童其实一直是真金这边的,并未支持过那木罕,安童也确实被派到过西北辅佐那木罕,后来与那木罕一起被俘。在被海都拘禁期间,安童确实在海都手下做过官,这是事实,忽必烈因此事对安童耿耿于怀(朕的丞相不纯洁了……)。而在我的书中,安童形象更加完美,以“忠臣不事二君”为由拒绝海都,将任官一事编为诬陷,再加上最后凄凉的结局,令人惋惜啊!

后面三个都是安童的政敌,无论在书中,还是历史上,他们都是坏人,这三个人是忽必烈精心培育的三朵奇葩。阿合马没什么可说的,元代和珅,奸臣巨贪。卢世荣有点冤,他其实是桑哥推荐上来的傀儡,幕后掌实权的是桑哥。桑哥也没什么可说的。这三人有个共同点,都是忽必烈一手扶植起来,又一手消灭掉。走狗命运就是这般,平时喂饱咬人,到了冬至,宰了下锅。

说一下虚构人物,这里就只说秦贞和珊丹。我不希望她们的友谊陷入一般宫斗剧姐妹反目成仇的俗套,世间还是有真友谊的,她们相互帮助,共渡难关,都以生命去保护对方,以至于都被人看出百合情结了……我让她们数次结拜,以影射三次结拜的铁木真和扎木合,而她们又走了与那两位不同的路。

另一方面,她们都身藏血海深仇,但对仇恨的态度完全不同。珊丹要的是快意恩仇般的手刃仇人,她策划数次刺杀,后却因仇人的儿子变得彷徨,幸而她与那木罕各退一步,得了圆满。秦贞则另有想法,她不热衷于报仇,只想安定过日子,她渴望太平盛世,这样像她这般奴籍出身的人才有好日子过。遇上真金后,这种渴望被激发出来,并成为理想,所以她放弃远走高飞,希望真金成为圣君,开创盛世。这种理想并不属于她一人,而是千千万万人共同的愿望,这些理想都寄托在真金身上,当真金死后,一切都不存在了。所幸结局并不悲,离开宫廷后的秦贞或许会与早隐居起来的珊丹相遇,继续她们的友谊传奇也说不定。

结局中出现的因黄河泛滥而逃来的灾民,以及信白莲宗的老婆婆,都是在暗示元末历史,帝国的结局。元末,“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白莲教红巾军起义,王朝终结。有元一代不及百年,是盛世,还是浊世,就由我们后人来评说吧!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