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兰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兰兰文学 > 谍海 > 正文 第二章:布局(6)

正文 第二章:布局(6)

这样的手枪在中国有着很多不同的别名和称呼。

二十响,盒子炮,镜面匣子,快慢机。诸如种种。

这种手枪刚刚研制成功时,半自动手枪才是起步阶段,德国的枪械鼻祖毛瑟深知,若要成功,必须要得到一个主要强权的军队合约,因此他将该枪命名为毛瑟军用手枪1896年式,希望能取得一个军方合约。不过事与愿违,一直到1939年毛瑟厂停产盒子炮为止,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采用盒子炮作为军队的制式武器。在这几十年里毛瑟厂估计大约生产了一百万把的各式各样的驳壳枪。而其他国家仿造生产的数量则几倍于此。各国军队不采用驳壳枪并不是因为该枪的质量不好,而是因为该枪价格太高,作为冲锋枪使用又不易控制枪口上跳,实在是不上不下、左右为难。

东方不亮西方亮,所谓瑕不掩瑜,驳壳枪真正被使用者所喜爱的是在中国,20世纪初期的中国正处于战乱军兴的年代,各派军事势力相互征战,急需要武器进行作战,而当时的日本控制西方向中国出口军火,但驳壳枪作为手枪则不在此列,因此驳壳枪成为各派武装的首选。当年有不少中国枪手携带两把以上的驳壳枪,一只带木制枪套,另一只将准星磨平,插在腰带上,便于拔枪射击。

最有意思的是,中国人想出了一个非常简便的方法,不仅解决了枪口上跳难题,而且将它转化为全自动速射的扫射优势——枪手右手持握驳壳枪,将枪机扳至速射档,手心向上举枪,伸向左前方,扣动扳机,枪口的上跳作用使驳壳枪从枪手左前方扫射至右前方;手心向下举枪时从右前方扫射至左前方;左手持枪时完全相反——这真是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的神来之笔!

对盒子炮代表的情感,中国人比其他人应该感触更深,因为中国使用的盒子炮,在数量上绝对超过任何其他一个国家。西北军事首领冯玉祥甚至用驳壳枪装备了一个手枪旅,该旅每人两把驳壳枪、一把大刀。有人估计,在中国起码曾有过40万把以上的盒子炮,如果毛瑟生产一百万把,其他仿造的50万来算,中国便占了几近三分之一。在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德国战败后,因凡尔赛和约的规定,大量的盒子炮在德国被销毁,更减少了其存在的数量。但在中国,这样的枪却随处可见,尤其是来自日本占领区的游击队当中,许多抗日战士都以拥有这种枪而感到自豪。

按常理来说,这个貌似浑身透着一股假洋鬼子劲儿的刘约翰是不可能拥有一支连发二十响的盒子炮的,他是看上去是属于那种只能在女人面前卖弄风情的主儿,至于具有杀伤力的武器弹药,陈瑜觉得,他实在是不可能对这一类的玩意儿产生浓厚的兴趣,不过,能够在这个地下室里找到一枚盒子炮的子弹壳,陈瑜在一瞬间便对这个刘约翰的看法有了质的改变。

不过,现在还不是深究刘约翰真实来历的时候,眼下最为紧要的事情就是如何能够逃出这个暗无天日的地下囚室,是的,是地下囚室,因为,这里的环境给与陈瑜的印象并不比贵阳息烽的秘密监狱好多少。

陈瑜再次将自己的耳朵贴在冰冷的有着一条缝隙的墙壁上,过了大概两分钟的时光,他并没有从墙壁的那头听到哪怕是一点特别的响动,反而,他似乎听见自己下来的那条暗道顶端有脚步声传来。

不好,会不会是76号的人已经发现了这个地下暗室?他浑身的毛孔突然收缩起来,原本离开腰间枪柄的右手下意识的重新回到了原来的位置。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