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兰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兰兰文学 > 抠神 > 第一千四百五十一章 不信谣不传谣

第一千四百五十一章 不信谣不传谣

程煜明白了。′j_c·w~x.c,.!c+o-m.

宋朝是历史上比较少见的武将得的天下,赵匡胤在历史上也素有抠门的名声,当然这是开玩笑,主要是宋朝建立的时候刚刚结束了五代十国的乱局,尤其是赵匡胤本是后周的武将,在柴荣在位时期,柴荣一手把他提拔到殿前都点检的位置上,甚至给了他三公之一的太傅的虚衔,已经几乎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

等到柴荣死后,七岁小儿柴宗训继位,更是任了太尉一职,并且亲自出任归德军的节度使。

太尉是什么呢?对比起现代,相当于中央高官,是中央军事最高长官,跟丞相一样,都是真正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而归德军呢,则是后周设置的最强武装力量,节度使就是统领这支最强武装力量的行政以及军事大权的唯一长官,并且还控制着财权。说白了,节度使跟秦朝之前的诸侯没什么分别,所不同的只是秦朝一统全国之前的那些诸侯,由于是封地所以多数都割据了,形成了争王的局面,而唐朝开始的节度使制度,并没有封地,是以比较难形成割据的态势。但了解唐史的人都知道,唐朝的覆灭,跟节度使这个制度可谓是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大唐走向衰败最重要的时间节点就是安史之乱,而其中最主要的人物安禄山,就是唐朝的节度使,并且是一人兼任三镇节度,权力彪炳到就连杨国忠都无法弹劾的地步。赵匡胤的地位,其实比当初的安禄山有过之而无不及,虽说只有一镇节度,但却手握全国兵马大权,尤其是后周疆域着实太小,北不过现如今的河北,西不过甘肃,南边连长江都过不去,面对总人口数不过区区千余万的后周,几乎是达到了予杀予夺的程度。所以才有了后来的陈桥兵变。

而在这整个过程中,一手提拔赵匡胤的周世宗柴荣,又偏偏是个颇有些穷奢极欲的家伙,他的穷奢极欲主要体现在对瓷器的痴迷上。史书上对柴荣多是溢美之词,又是励精图治,又是神武雄略,但史书那都是后人所写,真要是那么励精图治,又怎么会搞出后来被赵匡胤砸的稀里哗啦的柴窑?

程煜在得到那些柴窑瓷器的时候,就曾经详尽的查阅过那段时期的历史,他得出一个结论。

宋太祖对柴荣无疑有愧,那可是对他有知遇之恩的结拜兄长啊,在此之前赵匡胤投靠无数,却始终不得重用,直到当时还任开封府尹的柴荣将其招入麾下,他才迎来了自己在仕途上的大踏步前进,甚至最终真正做到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而柴宗训与符太后这对孤儿寡母,是他必须残忍面对的对象,否则,他就不可能拿到天下。是以在宋朝人修撰的后周史里,赵匡胤对自己有着知遇之恩的结拜兄长,极尽溢美之词也就很好理解了。

当然,这都是猜测,可程煜无论如何都想不明白,如果柴荣如同史书记载和史学家口中所说的那样,厉行节俭,他又为何会倾半国之力烧制奢靡无度的柴窑瓷?中国瓷器成为奢侈品的开端,就源自柴窑。宋朝虽然产生了哥汝官定钧这五大名窑,但瓷器的烧制主要以实用为主,不得不说是赵匡胤和赵光义这兄弟俩沿袭下来的基本国策的功劳。尤其是宋太宗,他更是身体力行的推行节俭之道,连自己的坟墓都修的简单无比,让人怀疑若不是为了皇家颜面,他甚至能把自己随便找个地方给埋了。?精e2武×小?¥e说?1网ˉ|` 2?)已@′e发|De布1+ˉ最?新|`?章¤[?节_&

在这种大环境下,一个区区三品武将,甚至还有可能是四品,又怎么可能敢用石棺下葬呢?历史上当然也并非没有三品官使用石棺的情况,但那肯定是出自于皇家的特别恩赐,黄平的先祖真要是对大宋有那么大的功勋,恐怕也不会在历史上声名不显了。

这些是程煜所不可能立刻了解到的,他了解宋初的历史,也完全是因为他得到了那些柴窑瓷的缘故,至于古代官员下葬使用什么样的棺椁,其墓穴的规制等等,那完全就是知识的空白点。

但这些,都是孙守义的强项,他没读过什么书,也就是识字的水平,自然谈不上有知识有文化,但要说起历代墓葬的规制和习俗,以及风水堪舆周易八卦这些,放眼整个大明朝,恐怕也没有几个敢说一定比他强的。

有些,是耳濡目染自小就浸淫其中的,有些,则是孙成在最后弥留之际强行灌输给孙守义的。

程煜总觉得,孙成最后那几年,大概是病的老糊涂了。否则,在此之前甚至连摸金一脉的武功都不想传给儿子的他,为什么在被迫把武功先传了下去之后,又在临终之前硬逼着孙守义把十六天卦弄得滚瓜烂熟呢?除此之外,他真是找不出什么合适的解释,这也算是他们哥俩心中一直以来的一个谜团。

有了孙守义的解释,拥有现代理念的程煜,自然立刻就跟自己对柴荣和宋初历史的那些知识融会贯通了起来,最终形成了自己的理解。

当然,这都是宋初的情形,毕竟那会儿的宋朝可谓是一穷二白,虽说从柴家手里夺得皇位没费一兵一卒,并未像其他朝代的更迭那样战祸绵绵,导致民不聊生,需要很长时间来休养生息恢复元气。但五代十国本就继承于千疮百孔的晚唐,短短七十余年间又是纷争不断,各自为政,整体的国力可谓衰败到了一定的阶段。幸而赵匡胤建立宋朝之后,抑武扬文,看起来是国运不济国力孱弱,但在内部却是百花齐放,农业手工业发达到了空前的程度,以至于到蒙古人把宋朝逼得不得不南渡,仅凭长江天险与蒙元划江而治,看起来已经衰败不已的南宋,其实都经济极为繁荣。江南本就是鱼米之乡,再加上哥汝官定钧五大名窑的产生,南宋的瓷器出口达到了历史以来的顶峰,要不怎么被蒙古人打成了筛子,却还能在杭州歌舞升平夜夜笙歌呢?

是以,到了南宋,哪怕宋朝的国训之一就是节俭,可上梁不正下梁歪,皇上和高官都在西湖边整天饮酒作乐白日宣淫,下边的官员自然也就不那么讲究了。反正有钱,想怎么造就怎么造,别说石棺,怕是曾经都有人会给自己打一副金属的棺材,而在中国古代,任何朝代,金银铜铁锡这些金属,都是禁止民间大量采买和使用的。

可想明白了的程煜却又有了新的迷惑,那黄平不可能不知道他编的这个故事,骗过程煜容易,但想骗过摸金校尉传承的孙守义,那根本是没有可能的事情,整个大明,也没有几个人能比孙守义对墓葬规制懂得更多了。′j\i¨n+g¨w_u\h·o,t¨e~l′.?c?o\m*是以,他这个故事里的纰漏,到了孙守义这儿,几乎会被第一时间揭穿。

那么,他为什么还要煞费苦心的编造这样一个故事呢?

很快程煜就想明白了,这是黄平在试探他。

这个故事,在摸金校尉的眼中根本千疮百孔,到处都是漏洞,但如果不了解宋代的墓葬规制,没有亲眼见过几座宋墓的话,却又很难能拆穿他。孙守义是个特例,他虽然几乎没下过墓,但却由于世代的传承,导致了他在这方面的知识成为了体系。而像程煜这种普通人,是不可能建立这样的体系的。

所以,当程煜听完黄平的故事之后,虽然依旧保持着怀疑,但想必黄平却已经从他的表现,管中窥豹,了解到程煜真的跟摸金校尉并无太深的牵绊。

想深一点,黄平给程煜讲述了这样一个细节上漏洞百出的故事,如果程煜当场就表现出“你在搞事情”这种态度,那么程煜也有可能是四家摸金校尉之一。而程煜的表现却截然相反,黄平对此也未必满意也未必不满意。黄平必然能够想到,程煜听闻了这个故事之后,肯定会将其原封不动的转告给孙守义。

而孙守义作为摸金校尉的一员,就必然能够洞悉这个故事里的破绽,从而告知程煜,程煜就很有可能反转过头来找黄平的麻烦,又或者在今后与黄平的接触当中露出端倪。

这也是黄平进一步试探孙守义究竟是否摸金校尉的手段。

这一点很好区分。

孙守义以及其父孙成,如果只是普通的盗墓贼,不管是南方的土夫子还是北方的土耗子,孙守义几乎没下过墓这一点,大致上都是可以相信的。那么,孙守义即便有其父的传承,也未必知道宋墓的详细情况,更加不可能把历史跟墓葬规制结合的那么清晰。

这世上,除了发丘中郎将和摸金校尉,极少有人在没下过几座宋墓的情况下就能摸清楚宋墓的整体状况。

只要程煜在黄平面前露出任何端倪,黄平都可以进一步的确认孙守义的身份——哪怕他其实已经知道,孙守义必然是摸金校尉的一员。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